■本报记者赵征南
关于古蜀人的来历,长期以来,大多数声音认为从西北地区迁入。依此针对古蜀人进入成都平原的路径选择,又衍生出“山水”之争,“山路说”认为新石器晚期文化从川西北高原进入成都平原是直接翻越龙门山脉进入什邡;“水路说”认为是顺岷江而下从都江堰进入成都平原,或从涪江以及土门河经平武北川进入盆地。
如今,关于古蜀人的来历又出现了新的证据。近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了近年来高山古城遗址的考古成果,在这个比三星堆还早的神秘古城中,专家发现了成都平原最早的人骨资料,这些人骨资料以及遗址出土的陶器或许可以证明,古蜀先民或由西北甘青地区、长江流域两地迁徙而来。
长江上游最早的“拔牙”习俗
高山古城遗址位于成都市大邑县三岔镇赵庵村古城埂附近,距今约4500年,其面积约有34.4万平方米,于2003年被发现。考古人员认为,这是目前成都平原年代最早和最为完整的史前墓地。其规模大、延续时间长、分布密集、人骨遗骸保存完好等特点,让这处遗址显得弥足珍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5年和2016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古城遗址中部低洼地带文化层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共1600平方米,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墓葬115座、人祭坑1座、灰沟16条、灰坑168座,同时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木构件、动物骨骼、植物种子等遗存。
其中,此轮清理出的116具人骨距今4000年到4500年,以自然死亡为主,保存完好。考古队在十余个个体遗骸中发现了“拔齿”现象:上颚两颗侧门齿均被拔除,且这种现象均只出现在成年人骸骨中,儿童并未发现。这是目前成都平原乃至长江上游发现的最早的拔牙现象,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拔牙现象地理位置最为偏西的。专家认为,这并不是为了拔去坏牙的医疗手段,可能是成人礼,也可能与宗教有关。
这个发现很有意思。“拔牙”,最早发现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早期文化分布地区,又被称为“凿齿”,用敲折、拔除、锯平、毁损等方式,多在成年后对称地拔、毁中间或两侧上牙门齿或犬齿。这成为一种“时尚”,有些学者认为凿齿与获得成丁及成婚资格有关;也有的认为,是为了区别族别和身份或为了美容、装饰、服饰及避邪。
“拔牙”后来流行到中国东南部,在龙山早中期的长江中游地区,房县七里河遗址的石家河文化墓葬中也发现了多例拔牙人骨个体。这极有可能证明,“拔牙”风俗从东部地区先流传至长江中游,再传播到四川,并进一步得出结论,4000多年前,可能有人群从长江中游迁徙至成都平原。
而出土的陶器中,也有着长江中游的元素,这成为研究古蜀人来历的又一思路。据高山古城考古现场负责人刘祥宇介绍,目前他已拼接出了上百个造型各异的陶器,罐、壶、樽、盆、钵等各式各样,且陶器大量装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刻划纹,纹饰十分精美,既有西北文化元素,也有长江中游文化元素。有一个“豆”陶器,长江中游有,西北地区没有。据他推测,高山古城遗址周边或是西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文化的汇聚地带。
据此,刘祥宇推断,高山古城古蜀人并非源自单一来源,而是较为复杂,可能从西北甘青地区、长江流域两地迁徙而来。
制果盘,用滤水器
古蜀人是怎么生活的?此轮高山古城遗迹的发掘成果也给出了初步的答案。
他们有多高? 成年人骨身高在165厘米-175厘米之间,与现代成都人的身高差别并不大。
他们吃什么? 在堆满陶器的“宴飨坑”,即举行聚餐仪式的场所,通过浮选等考古手法,发现里面有水稻、黍、粟、薏米、苍耳等植物的种子,虽已炭化,但既然出土的水稻能够占到90%的比例,说明水稻是当时人们的主食,这也进一步证明,高山古城文化受到长江中游的影响。
另外,在“宴飨坑”也发现了猪的头骨、狗的肋骨以及鱼鳃骨,这能够说明古蜀人已经将这几种动物驯化,并作为食物。
古蜀人穿什么呢? 考古人员在灰坑内发掘出多个陶制纺轮,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陶器还发现了很多“高级物品”。其中一个陶器,通体椭圆,高约20厘米,底部有两个小圆洞,和其他炊具、盛具明显不同,刘祥宇也猜测,这在当时可能属于一种净水器,借用鹅卵石、泥沙等,通过物理过滤方法净水。还有一个打磨光滑的圆盘状陶器,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盛放食物,“类似于果盘”,根据相当讲究的陶胎、陶衣判断,算得上“奢侈品”。
现代川渝人是不是古蜀人后代
关于古蜀人和古蜀文明的未解之谜仍然很多。往前推,古蜀人来自哪里?往后推,古蜀人又去往何处?后一个问题换句话说,现代川渝人是不是古蜀人的后代? 毕竟,一直有一种说法,由于多年战乱,“湖广(清时湖南湖北为湖广行省)填四川”,绝大多数四川人可能是湖南、湖北移民的后代。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从语言出发,或许是探究此问题的一个法宝。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现代四川方言和古蜀语已经相去甚远。据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汪启明考证,“蜀人呼母曰姐”,即古蜀人把妈喊成“姐姐”。如今在四川,喊妈就是“妈妈”。而秦人入蜀之后,蜀语吸收了秦语等的成分,成为独具特色的华夏语地域方言。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以及历代移民的融合,在明代之前,蜀语逐步演变为蜀方言。四川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授周及徐将这时的四川本土方言称为“南路话”。
周教授认为,明末清初的战乱让四川地区出现了人口空洞,很多人从湖南、湖北迁徙到四川,覆盖了四川大部分地区,于是形成了另一种四川方言,即“湖广话”,并大范围地替代了“南路话”。但是,湖广话并未完全替代南路话,在一些交通不便、受到战争破坏较小、移民较少的地区,依然有南路话的“方言岛”。
目前,高山古城遗址的动物、植物、人骨、陶器、石器的相关检测工作仍在进行中。未来,利用骨骸DNA测试等高科技手段,古蜀人的秘密有望进一步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