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2月28日 星期三
3
综合

为了火箭飞天,他们以列车为家

———记“千里运火箭”的十位“航天铁路人”


    ■本报记者 张晓鸣

    通讯员 尹林发

    前天清晨,满载着长二丁火箭产品及设备的专列驶达基地。专列停稳,两名50多岁的列车员跳下客车,爬上一米多高的大保温车。调度吴鸣秋打开大门,拿出千斤顶,与同事一起将重达上百公斤的车钩垫起,抬起四根数十斤重的过渡导轨,架在平板车和大保温车之间等待卸车。与此同时,列车员潘彩霞招呼厨师迅速清理餐车上的垃圾和用品,打开仪器车大门,指挥队员搬运车上的精密仪器设备。直到搬完最后一件设备,她才回到车厢坐下,喝了口茶,拿出手机与儿子通话。连续六天的火箭运输任务终于大功告成。

    记者日前专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相关负责人,探秘火箭如何从“出生地”上海安全运抵酒泉等发射基地的整个经过。

    最难的是“装”和“卸”

    “从上海到酒泉,大概有3000公里路,运送单程需要一个星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149厂铁路运输处处长林荷冀告诉记者。

    “运火箭”分为“装”“运”“卸”三个步骤。从上海的火箭总装厂出发,30多米长的火箭通常要分段“坐”在保温车厢内。“上海造”火箭每年从申城出发,运抵酒泉、太原等地,走的是比直达路程要“绕”的专用线路。“千里运火箭”,最难的是“装”和“卸”。直径3米多、重量十几吨的庞然大物,用吊机徐徐吊起,一枚火箭装进保温车,需要6至8小时;提前三五天将火箭“装好”,然后开始一星期的“远途旅行”;抵达目的地后,“卸”会稍微快一点,大概需要4小时。

    “火箭吊起过程中如果有一点点不平衡,撞到什么地方,就可能造成整枚火箭损毁,所以装卸过程非常要紧。”林荷冀介绍。

    面对高密度发射任务,十位航天职工改行从事铁路运输。这批“航天铁路人”不畏严寒酷暑,吃住在列车上,足迹遍布全国25个省区市,每年人均出差200天以上。最近几年,他们在铁路上度过了一个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春节。

    今年又有16枚任务在肩

    专列运输时,列车员负责车上几十人的起居、一日三餐等,半夜及时调节车上空调和取暖设备。

    今年57岁的吴鸣秋从事铁路运输已有35年,谈起列车工作,他如数家珍地说,最费时间的事就是加固方案的审批和发运手续的办理。“为了缩短周期,常常是办完一个批文后,留给自己赶乘火车只剩下不到一个小时了。”

    潘彩霞是十名列车员中惟一的女性,身兼仓储管理员、行车工、调度、列车员四种角色。去年,她12次执行运输任务,9次在专列上带队,工作样样出彩。

    当空车返回特别是押运超限车辆返回时,路上走走停停20多天才能到达目的地。有时,“让车”可能会在一个荒郊野岭的中转站停上四五天,周围杳无人烟。为了节约车上的饮用水、食物和燃油等资源,他们只好紧衣缩食。

    去年,这个团队护送了12枚火箭,今年又有16枚火箭等着他们。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