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2月08日 星期四
3
城事;公告

公安消防部门深入老式小区调研,引导小区升级改造老旧车棚,破解居民私拉电线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所导致的消防安全隐患

充电桩“上岗”,“飞线”自然消退


    ■本报记者 何易

    电动自行车因其节能、环保、便捷等,正逐渐成为众多市民选择的交通工具。然而,在一些小区,为了给电动车充电,居民私拉电线“飞线”下楼,或是直接把电动车推进电梯回家充电……这些行为带来了较大安全隐患。本市近年来发生多起因电动车充电不当而造成的火灾,导致多人受伤。去年8月,浦东新区一居民在楼道内为电动车充电,公安消防部门对其开具上海首张个人消防罚单———处罚200元。

    日前,本市公安部门在开展“大调研”时发现,不少小区尤其是老式小区确实存在居民为电动车充电的需求。那么,能否在保障消防安全的前提下,满足他们的需求?

    让居民们重新把车停进车棚

    宝山区张庙街道通河七村小区是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老式居民区,原先小区里并没有建设可供电瓶车集中充电的设备,所以“飞线”充电问题较普遍。小区54个门洞、1196户居民,几乎每栋居民楼都有住户采用“飞线”方式解决自家电瓶车的充电问题。最严重的时候,一栋楼有近十根“飞线”垂下。为了防止露水或下雨引起插座短路,居民们花样百出:有的用塑料纸包裹,有的用废旧可乐瓶遮罩……调研中,不少上了年纪的居民向民警“叹苦经”:“我都60多岁了,让我天天拎个电瓶爬五楼,身体实在吃不消。”群众的诉求确实有其合理性,但是“飞线”充电安全隐患重重,而且“飞线”充电无法实现自动断电,长时间为电瓶充电,会加速电瓶老化,还极易引发火灾。

    在了解到居民对电瓶车充电问题的诉求,以及现有车棚老旧、安全性差,居民缺乏安全充电场所等实际情况后,社区民警积极与小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协商,就各自分管的问题寻求对策,并协助居委会召开民主议事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从中协调。公安部 《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 进一步明确,有条件的住宅小区、楼院应结合实际情况设置电动车集中停放及充电场所。民警积极争取街道的大力支持,最终实现小区自行车棚的智能充电设备改造。除了对原有两个车棚升级改造外,还重新粉刷整修了一个废弃车棚,以满足300部电瓶车同时停放充电的需求。当然,最重要的改造升级是实现了车棚的智能充电。目前,一个智能充电桩可以同时为12辆车充电,车主花一块钱就可以充电4小时,充电完毕充电桩会自动断电,杜绝了电瓶充电时间过久可能引发自燃等隐患。

    改造效能最大化让居民受益

    智能充电车棚有了,但如何让居民重新回到车棚来停车充电,又成了摆在民警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民警在走访中发现,即便有了新的车棚和充电桩,但有的居民图省钱,还是不愿把车停进车棚;有的居民图方便,还是习惯把车停放在楼道里充电;还有些居民“占地盘”的想法更是根深蒂固,毫无顾忌地在家门口随便堆物、停车……

    于是,民警一方面加大法律宣传,告知居民占用、堵塞楼道或门洞等妨碍安全疏散的行为,根据 《消防法》将被处以500元以下罚款等条文。另一方面,民警联合小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积极推进冬季防火和消除居民住宅消防火灾隐患工作,通过不间断地“扫楼”,把停在楼道内的电瓶车“清”了出去。

    同时,针对现有智能充电车位仍无法满足整个小区车辆充电的情况,社区民警与居委会、物业公司进一步协商,在三个车棚内分别设置若干个共享车位,引导居民错时、按需充电,既节省了居民的停车费用,又能实现智能充电桩使用效能最大化。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