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28日 星期日
5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将本土好苗子育成参天大树

于翔代表由“克隆猴”谈上海人才梯队培养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克隆猴”刷屏了!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日前在北京宣布,团队经过五年不懈努力,突破了体细胞克隆猴的世界难题,成功构建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这标志着中国将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

    与此同时,在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会场内,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组长于翔有很多话由“克隆猴”说开去……

    于翔回忆说,那是2012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就提出神经所要开展猴体细胞克隆的工作。“当时,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太难了’‘不可能’。”因为,这是一个全世界试图攻克多年都“败下阵来”的顶级科学问题。而孙强研究员率领以刘真博士为主的团队却看准方向开启了这项研究。

    “难是真的难,苦也真的苦。”于翔透露说,孙强带领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平台,团队总共17位研究人员管理1000只猴子,日以继夜地进行研究,同时密切关注国际最前沿的基因技术。这使他们能第一时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随后,对于一线的科学研究人员,于翔说,希望上海的人才政策聚焦“人才梯队”的培养,不仅要有海外归国人才,也要注重本土人才培养,不仅要关注“大师”,也要呵护“小苗”。

    她举例说,孙强团队就是一个本土培养起来的团队,而刘真更是属于“快速成长的好苗苗”。“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方面要有能力把大家都留在科研体系里,安心做研究;另一方面也要有能力将自己本土的好苗子培养成参天大树。”

    于翔本人是一名“海归”,2005年回国投身神经科学研究。她说,当时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是全国唯一有十个以上神经科学研究组的科研机构,“这里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支持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的。”目前,她所负责的研究项目也有了进展,将来有望运用到儿童自闭症等方面的临床治疗。

    人物简介

    于翔,女,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组长。

    图为于翔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