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28日 星期日
2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有线路的地方没需求,有需求的地方没线路———

公交夜宵线应随城市发展重新规划


    ■本报记者 史博臻

    【提案传真】

    目前全市公交线路数逾1300条,而夜宵线仅39条,且线路设置的历史都比较长———少则十几年,多则二三十年,甚至三四十年。这些夜宵线是按照当时上海工厂集聚区分布而设计的。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沿线工厂几乎都已关停或搬迁,对夜宵线路的需求明显下降,但班车还是照样开,造成浪费。与此同时,有些中央商务区(CBD)聚集区,加班白领比较多,地铁运营结束后,出租车又处在紧俏状态,他们迫切需要夜宵车“救急”。

    市政协委员、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荣誉合伙人游闽键建议,有关部门可根据近五年内上海居民在23点之后的出行数据,分析出行需求,再对夜宵线进行重新规划。

    【委员如是说】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很多市中心的上班族住到了闵行、松江、浦东等地。现在夜间仍在运营的公交线路分布范围非常有限:黄浦15线次、静安31线次(原闸北17线次)、虹口9线次、徐汇9线次、长宁6线次、宝山3线次、浦东6线次、杨浦7线次、闵行3线次、普陀3线次,与现时人们的出行需求不匹配。

    游闽键认为,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可在重点地区增加夜宵线,比如陆家嘴、静安寺、南京西路等写字楼集中的地方增设线路,向浦东、松江等地辐射;还要完善公交车站台物联网信息系统,及时更新车辆信息,让市民知晓,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市民不愿意乘坐夜宵车;此外,应适当增加对夜宵线的补贴,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公交车司机队伍,优化司机年龄结构。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