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28日 星期日
2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亟待全面落地

代表分组审议“两院”工作报告


    本报讯 (记者沈竹士) 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推进落地,检察机关部分职能机构人员面临转隶。昨天,市人大代表分组审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转隶后检察机关的职能聚焦引起很多代表的热议。他们建议,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应当成为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已完成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相关修改。全国部分地区已在去年开展试点。2018年该项工作将在全国推开。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君悦律师事务所主任刘正东建议,检察机关应着力加强公益诉讼能力建设,广纳线索。此外,公益诉讼重在推动社会现实的进步。除了一纸判决结果,还应重视判决落实保障,可办理一批示范案例,探索具有操作性的运行机制。

    市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叶必丰提出,根据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过去五年上海行政案件总数2.49万件,其中行政机关败诉912件、和解5653件,合计超过6500件,占总数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对于其中的行政行为的瑕疵,值得进一步总结、研究,提高上海的依法行政水平。特别是在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方面,建议重视诉前程序,妥善维护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

    代表认为,报告的亮点之一是上海推进司法改革试点任务的成绩。目前,上海法院、检察机关以员额制为重点,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基本完成。目前全市入额法官占法院人员编制的比例为31.5%,入额检察官占比29.1%。推动立案难问题解决、全力破解执行难,这些工作都位于全国前列。

    报告的亮点之二是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及科创中心建设的司法保障、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上海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司法文明指数第一。世界银行《2018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上海合同执行司法程序质量指数得分居全球前列。这些都是上海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最好名片。

    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物业管理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孙晔关注到,上海市高院报告提及五年来发布行政审判司法建议439份。她认为,随着民商事案件审判不断发展以及聚焦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议推进民事案件中的司法建议制度。还有代表提出,法院在健全市场退出机制、促进破产案件办理效率上还有提升空间。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