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26日 星期五
5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大雪考验城市安全保障 应对“冰点”成为会场热点


    大雪降临,正在召开的上海“两会”会场,应对“冰点”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成为了代表、委员们关切的热点。

    应急行动

    预案及时启动是特大型城市效率体现

    本报记者  李静  张晓鸣

    “这几天,报修电话数量明显增加。我一直在给班组的小伙伴发微信鼓劲,顶住!”看着窗外的飞雪,市人大代表、普陀区房屋维修应急中心水电工杨华峰告诉记者,水电修理是一份体力活,遇到低温雨雪天气,容易发生电表跳闸、水管爆裂、管道堵塞等故障。普陀区房屋维修应急中心就是大名鼎鼎的“徐虎热线”。杨华峰的班组传承劳模精神,24小时轮流值班待命。每次接到报修电话,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任劳任怨做好每一件抢修项目。“和新建商品房相比,上海大量老式公房到了‘年老体弱’阶段,我们的责任愈发重要。”杨华峰说。

    “在大雪等恶劣天气下,全市各相关部门提前做好预案并及时启动预案,这是特大型城市效率的体现。”市政协委员、普陀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毛伢认为,全市人民应该互帮互助,充分体现城市温度;极端天气条件下,信息沟通非常重要,应确保多种渠道畅通,向市民更新发布气象变化情况,提醒相关风险点。

    上海地铁平均每天运送超1000万人次,而冰雪天由于地面交通状况不佳,地铁客流量还会增加。刘毛伢建议,在湿滑冰冻环境下,地铁运行部门应24小时监控、检测地铁轨道尤其是地面轨道安全情况,采取减速、防滑、防冻等技术措施,严密监控监测所有地铁进出口和车站人流及通行安全情况;建议公安和交通部门增派警力人力,配备相关设备,及时疏解、疏通人群。

    “政府职能部门和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单位,还要提前检测检修城市地下、墙内和楼顶的管网、管线,防止冻裂爆裂和断网。”刘毛伢说,恶劣天气是报修的高峰期,公用事业单位应该24小时安排技术专业人员和维修人员值班,保持热线畅通,及时处置和修复相关故障。

    另外,刘毛伢还从专业背景出发呼吁,在红十字会等卫生系统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市民,可以充当志愿者,一旦看到有人滑倒摔伤、严寒冻伤需要帮助时,都能主动伸出援手,体现守望相助的温情。

    城市保障

    提高城市“抗波动能力”是关键

    ■本报记者 张晓鸣 何易

    在城市保障方面,市人大代表、上海蔬菜 (集团) 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吴梦秋介绍,目前已经启动应急预案、制定保供措施,坚守城市主副食品供应底线,确保市民“菜篮子”供得上、供得稳、供得安全。

    在加强本地农副产品尤其是绿叶菜生产供应的同时,上海与全国多地蔬菜供应商特别是市外延蔬菜生产基地加强对接,增强了本地市场供应的抗波动能力。“我们在全国建立了130余个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组织协调全国农副产品供应,保障上海市民的‘菜篮子’。”吴梦秋介绍,此外还加强了大白菜、卷心菜、土豆等市场周转储备,并以茄瓜类、菌菇类等品种丰富市场供应,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做好市场价格和食品安全的监管。

    市人大代表、市公安局科技处副处长顾晓燕告诉记者,一旦发生低温雨雪引起的突发情况,将确保第一时间一线警力全员在岗,全警投入。根据道路实际情况,及时采取临时限速、警车引导等交通管控措施,快速处置交通事故,确保不发生次生事故和大面积拥堵。同时,有效落实低温雨雪冰冻恶劣天气的各项保障措施,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提前准备黄沙、草包、融雪剂、铁锹、牵引车等应急物资、车辆。

    “‘智慧公安’正在为上海织就一张更加安全的城市天网。”顾晓燕表示,提前预警处置将成为今后应对城市突发情况的高效措施。

    政策研究

    从地域性管理为主转向流动性治理

    本报记者 史博臻

    从前天下午开始,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的手机就不停弹出一条条实时气象信息和交通路况。“这说明上海已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了城市风险预防的专业性,城市管理的系统性更强,预报的精准性更高,对市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他还留意到,昨天一早参会的不少委员都放弃了开车,改乘公共交通工具,“由此可见,城市在极端天气下的应对表现,不仅能折射出政府部门的日常治理能力,也能检验市民的公共行为表现。”

    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面对极端天气或突发状况时,如何确保整座城市正常有序和安全有效运行?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城市治理研究的学者,文军这样总结城市应对风险的底线思维———必须着眼“最坏的情形”,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以求“最好的结果”。他建议,上海应逐步将城市安全管理的重心从地域性管理为主转向流动性治理,实现具有流动性的多元弹性治理方式。“‘地域性治理’常以行政区划为界,而‘流动性治理’强调将城市描述为不确定性、动态性、异质性和开放性的空间,培育出更具有流动性的城市公共政策。尤其在突发状况和异常天气下,有助于提升全体市民对于资源和权利的可及性,重视管理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