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20日 星期六
6
经济观察

都想超过对手如何突出重围


    罗杰

    来自市场机构的统计显示,目前国内的汽车整车生产厂家,已经从2010年前后的60家,迅速扩张到2017年年底的130家,其中,主打新能源汽车、具有互联网背景的新加盟者超过70家。“风口”之上,传统车企面临“洗牌”的风险,新锐势力则在争夺仅有的几张“入场券”。当中的胜负手,常常是一念之间。

    在不久前由业内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北极光创投举办的“北极光Lighting2017智能+汽车的发展与投资机会”主题活动上,“智能汽车领域,不同的竞争者如何突出重围”这一话题,引出了嘉宾各自不同的观点。

    清智科技CEO张磊态度非常明确,更看好基于互联网思维造车的新锐创业企业,因为这些创业公司拥有很多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急需的感知技术、决策技术。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新业务发展总监张翠波则表示,传统汽车行业巨头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整个系统的集成、控制能力层面。它需要对整车、对全产业链有深刻的理解,优势背后,是多年累积下来的经验。

    为什么对产业链的认识和理解如此重要? 张翠波以自动驾驶为例,今天大家都在说自动驾驶,其实各个国家是有区别的,选择何种层级的自动驾驶技术,大有讲究。比如美国目前就在研发高速公路和城市开放路况下的自动驾驶,其技术研发走得非常超前。日本也是一个汽车文化较久远、汽车技术领先的国家。但和美国不一样,日本的自动驾驶研发,更偏重于限定路况,也就是说,在特殊区域自动驾驶的解决方案的落地上,它有很深的技术储备……所以不同的国家,其自动驾驶技术的推进和侧重是不同的。新入局的创业公司,要想准确把握、消化这些信息,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至于科技巨头有什么优势呢? 张翠波的看法是,科技巨头最明显的优势是资金雄厚、“口袋够深”,而且愿意烧钱。不过,最后到底哪个阵营会在智能汽车竞争中胜出,现在很难预测,毕竟汽车行业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创业公司要想完全改写这个产业的格局,难度很高。

    中科创达车载事业部执行副总裁李维山认为,随着整个汽车智能化、电子化、电气化、软件化,很多整车厂的人才布局、行事方式,相对来讲已经显得落伍。所以整个行业在今后10到15年当中会有一个“洗牌”过程。不过,他同时也认为,传统的汽车生产企业,对产业链的全局把控还是做得相当出色。“此外,在整车的控制,和对车的理解本身,尤其在整车集成测试这一块,整个汽车产业走了一百多年,积累了数据经验、测试方法,尤其是整车验证的方法,这一块形成了很高的壁垒”。

    李维山认为,谷歌、百度、阿里等IT巨头涉足智能造车,有几个方面优势:第一,它掌握大数据,这些技术公司对消费者有足够的了解与把握。其次,技术巨头对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算法,有更多的优势。所以在感知、数据收集、人机交互等方面,新锐造车势力有明显优势。

    在李维山看来,初创企业一开始就走整车制造这条路,难度极大。因为要整合整个产业链,门槛太高了。初创企业还是要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想办法跟现在的产业链进行结合,在某个垂直领域内把自己的优势技术快速推广整合到现有产业链中,进行快速迭代。“我的理解,科技企业和传统车厂是一个竞合的关系,其中合作多于竞争。智能汽车不仅是一辆单车,还是整个大的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谁能够找到自己清晰的定位,发挥价值,它就能够取得这个优势。”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