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樊丽萍) 从今年秋季开始,全国高中将使用全新的课程方案和课标。教育部日前印发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亮点。这是记者从教育部获悉的消息。
据悉,与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的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是: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高中阶段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强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从选课走班等新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增设“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内容。
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语文课标最为明确。新课标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须贯穿语文科目的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 《论语》 《孟子》 《庄子》外,增加了 《老子》 《史记》 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新课标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 (首) 增加到72篇 (首)。
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及传统画论,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在考试命题方面,各学科细化了评价目标,加强了对学科素养的测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