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10日 星期三
5
要闻;综合

浦东新区展开优化营商环境“大调研”,深入了解市场主体在实际运营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和“堵点”———

干部蹲点“沉下去”虚心接受企业“找茬”


    ■本报记者 唐玮婕

    医疗企业的研发争分夺秒,通关速度能否再提升?

    很多新兴行业的顶尖人才并非专业出身,评价体系能否更多元化?

    企业的商务成本还是太高,有没有实际的举措来降低?

    注重倾听和回应企业需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浦东新区昨天召开一场优化营商环境问需问计调研座谈会,让民营企业家畅所欲言来“找茬”,以深入了解市场主体在实际运营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面对面收集意见和建议。

    对于企业反映的问题,浦东新区有关方面当场作出四条承诺:兑现承诺不打折,只说Yes不说No,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直接投诉无障碍。

    倾听来自一线的“找茬”

    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如今的“独角兽”企业曾在创业之初差点因为在民宅办公而“死”于居民的投诉———沪江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伏彩瑞用自己真实的经历点出了营商环境对于民营企业成长的关键作用。

    座谈会现场,期待政府部门为企业营造一个更为宽容、允许失败的环境,是不少企业家反复提到的话题。中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闪说:“对于新生事物,应该不能用‘一刀切’做一道简单的‘是与否’判断题。许多新技术、新模式来自中小企业,但这些企业往往缺乏政策理解力以及与政府各部门沟通的能力。”

    如何打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支持环境,用实际行动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浦东新区此次给各个与企业打交道的职能部门提出“三个不”:对不属于本部门的事项,不设障碍设路标,引导企业找对路;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事项,不打回票打清单,告知企业怎么办;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事项,不给否决给路径,与企业一起研究监管新模式。

    对于浦东新区来说,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优”。在大调研过程中,倾听来自企业一线的“找茬”,无疑就可以找到一条不断靠近“更优”的路径。

    除了专题座谈会,今年浦东新区将对全区1287个村居、324404家企业、1886家社会组织展开分类调研,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在调研走访中找不足、找差距。大调研是一次锤炼干部队伍务实作风的契机,浦东新区强调,各级干部在调研中既要“身到”,又要“心到”。要由“关键少数”“中坚力量”带头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发挥率先垂范作用,浦东新区广大党员干部将采取“蹲点式”“体验式”等调研方式,开展“当一次平台信息员、当一次网格监督员”“当N天村居干部”等活动,真正“沉下去、坐下来”,认真听取诉求,虚心接受“找茬”。

    对症下药切实解决“痛点”

    “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来说,研发就是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非常看中‘通关速度’,这是我们连接世界的关键。”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常兆华在浦东新区扎根了20年,他很期待借助自贸试验区的制度优势,浦东新区的通关速度能再上一层楼。

    在张江创业的上海众人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谈剑峰最关心的是人才问题,“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之后,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目前在很多战略型新兴行业中,最顶尖的人才并非都是专业出身,学历层次、教育背景差异较大。”他的建议是,“浦东应该在‘招才引智’上再加一把力,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的评价体系。”

    倾听企业需求,才能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实际“痛点”。浦东新区昨天当场做出四条承诺,也是对相关职能部门立下了四条规矩:一是兑现政策不打折,凡是区委、区政府作出的承诺,一定认账、一定落实,各部门、各地区要把政策兑现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诚信的重要内容。二是只说“Yes”不说“No”,不管是企业到窗口办事提交申请,还是日常工作中反映诉求,相关部门决不能简单说“No”,工作中碰到事情,不能先做“技术判断”,考虑按规定可不可以做,而是要做“价值判断”,想想这件事到底应不应该做。三是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凡是企业提出的诉求和问题,都要跟踪落实、及时反馈,决不能石沉大海、不见动静,让企业空等。能第一时间甚至现场解决的,就马上解决;个性问题个案解决,共性问题要从制度层面解决;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要明确牵头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合力;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给出细致的解释说明和工作方案。四是直接投诉无障碍,如果遇到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反映。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