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09日 星期二
5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特别报道

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施扬———

推动中国表观遗传学领跑国际


施扬。

(复旦大学供图)

    ■本报记者 姜澎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主办的一年一度的表观遗传学年度峰会,已经成为国内表观遗传学领域的学术盛事,会议讨论的话题被认为是该领域的风向标之一。而发起这一峰会的,正是201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施扬。他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同时也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我国表观遗传学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与他的推动密不可分。

    施扬是上海第一医学院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的毕业生,也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中美生物学领域吴瑞计划项目招收的第二批留学生。在完成了纽约大学的博士研究和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工作后,1991年就在哈佛大学开始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他在和学生探讨职业生涯时曾说:“父亲曾和我讨论过,兴趣不是最主要的,是可以培养的。我也是后来才比较同意这个观点。也许对于天才来讲,他真有一种抑制不住去做某种事情的愿望。而对于我们一般的人来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可以培养得越来越强烈。”

    就是这个“一般人”,在高考时一心想当个文科生,退而求其次觉得当个医生也不错,最后阴差阳错进了上海医科大学药学系,甚至在大学里还一直“梦想”着要转学。而如今,他不仅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更是通过与中国学术界的合作,推动了国内表观遗传领域的快速发展,并在部分学术方向上实现了国际领跑。

    过去30年中,施扬系统性阐明了该领域中十分关键的甲基化的动态调控规律,奠基了甲基化研究的理论体系。所谓“甲基化信号”,是人类基因对环境的一种响应。施扬在2004年开创性地发现了首例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从而发现甲基化可以通过酶去除,改变了人们此前40多年来认为甲基化信号稳定而不可逆的看法。

    2005年开始,施扬通过与中国科学界的合作,联合推动了我国表观遗传学科的建立及发展。他参与筹建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和表观遗传学中心,利用自身影响力从海外招募了大量顶尖人才。为积极带动广泛的国际合作,他发起了一系列研究论坛,包括我国表观遗传学领域的首个专项会议。

    2012年2月和2016年11月,施扬分别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山医院签约,成为双聘教授。在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开展的多类临床相关合作项目中,施扬尝试着用表观遗传学的知识,为理解肿瘤转移、脑胶质瘤、肝癌、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血管病等多类疾病的发生提供思路。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