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昕
《风土:人间学的考察》作者和辻哲郎是日本伦理学家、哲学学者、日本思想史家,日本伦理学会的创立人,其具有独创性的伦理学体系被称为和辻伦理学。
作者于1928年留学德国后写成此书,这也是他的代表性学术著作。较为普遍认同的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人类的发展是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该书的指向并非单纯探讨这一问题,而是指风土是人类存在方式形成的契机,阐明风土与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存在方式的关系。
该书用“人置身于寒冷中,感到寒冷”这一意向性过程为例,说明风土对个体的影响。“寒冷”是具普遍性的词,即个体之间达成共识、可供交流的词,所以显现的并非是“我”,而是“我们”。“我们”指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至此,作者的伦理学视野仿佛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厦,呈现在我们面前。再以“感到寒冷”为例,继续说明这一问题。感到寒冷的个体关照他者时,会说天气寒冷,添衣保暖。此即具体到伦理层面的表现。
作者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比较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的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特征。
作者观察到季风地区的风土特性是暑气和湿气的融合。从广义看,季风型的国家有中国、日本、东南亚一带。湿润是自然的恩赐,使生命得以生长,所以,人与世界的关联是接受性的,不同于沙漠型风土的干燥气候是对抗性的;另一方面,湿润意味着雨水,人们置身于洪水与暴风裹挟的环境中,无法与之对抗,只有选择顺从。以此,作者将季风型地带的人的结构把握为受容式与忍从式的。之后作者用较大篇幅,以印度为例,从宗教、艺术等角度考察了这一类型的风土与人的存在方式的关系。
作者考察沙漠型风土地带的人的存在方式。作者的视野锁定阿拉伯地区的沙漠地带,干燥的气候令人极度渴望水的降临,所以人们争夺稀缺的水资源,由此可见,人与世界的关联是对抗性和战斗性的。又因为沙漠型风土的契机,人们之间为了稀有的水资源而争斗,人与世界的同一性关联变成了与“他人世界”的关联。
最后通过对牧场型的考察,追溯欧洲的牧场型文化的起源,考察希腊的文化、艺术,之后视角移步到意大利,又指向与此存在差异的阴郁的西欧,分析独到。由此,我们看到不同风土类型的制约使得各国拥有不同的优势。
这部学术著作凸显出的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表现的是伦理学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