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魏菁 周剑平
日常医疗工作中,“输液”这一治疗行为,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而护士则是“输液”的主要执行者,无论大病、小病或急症重病,在门诊、急诊或是病房,“输液”是我们最为熟悉和常见的治疗方式。
然而,“输液”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个中年女士因为感冒在就近诊所输注头孢类抗生素,尽管输液前皮试阴性,但仍在输液的第三天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甚至出现了意识丧失,所幸经积极抢救,患者脱离了危险。
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过的输液反应或过敏反应让我们在输液过程中始终保持谨慎和动态观察的态度。那么,输液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意外,其根本原因何在? 输液的风险到底何在? 我们有必要就“输液意外和风险”跟大家进行科学普及。
输液过程中,最常见的意外或风险就是输液反应和过敏反应,这两者临床表现很相似,且具有“不可预见性”和“个体差异性”两大特点。
输液反应泛指因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其临床症状较多,包括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此外,导致输液反应发生的因素也较多,不同的患者对于输液的反应大相径庭,同样的药,不同的人,有的人反应剧烈,有的人完全不受影响。
其实,“是药三分毒”,无论是口服药物还是静脉药物摄入人体之后,均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只是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反应会更明显。因此,需要告诉大家的是:
1、遇到病情较轻,情况比较稳定,尽可能选择口服药物治疗,特别是临床医生不推荐静脉药物治疗,切忌主动要求输液。
2、输液前应适当进食,饥饿或空腹状态下进行输液出现输液反应更多见。
3、既往出现输液反应者,应立即通知医务人员,暂停输液并根据情况进行对症处理。
药物输注导致的过敏性休克是指由于患者对某些药物过敏,接触或使用这些药物后,引起的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反应”中的药物,隶属于输液反应,来源是输液药物的不纯,如果将药物提纯,没有任何杂质,将不会导致任何反应。而“药物过敏性休克”中的药物,是由于人体的过敏体质,比如人体对青霉素过敏,没有任何杂质,也会导致“药物过敏性休克”。
除青霉素外,常见容易发生过敏的药物还包括头孢类抗菌素、链霉素、碘化物造影剂等。需要注意的是:
1、皮试并非万能! 对于药物过敏反应,有的能通过皮试检测出来;有的通过皮试无法检出,且同样的药物对于不同的人过敏程度各不相同,过敏发生的时间也有所差异,曾经看过一例患者输液一周后出现过敏导致死亡的报道。而且不同的药物也有不同的过敏反应。
2、无论是输液反应还是药物过敏性休克,可以停药停液,但千万不要自行拔出针头。因为当危急情况发生时,医生可以随时静脉滴注药物。如果将针头拔掉,休克一旦发生,开通静脉管道真是难如登天,再高明的医生也无法用药补液,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离开而束手无策。
3、医务人员会在病例上详细记录发生输液/过敏反应的药物,症状和转归,供日后治疗以提醒。
输液反应和药物过敏性休克在各个医院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数不胜数,输液反应包括过敏反应,但是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可能危及生命,输液过程中,医务人员会通过多环节控制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但患者本身也要对输液/过敏反应有所了解,谨记“输液从来无小事,反应因人大不同”。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