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向晨
安乐哲教授对于中国文化传统极具敏感性。通过对比中西文化传统的细微差别,深入地阐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独到之处。这其实给我们每个人敲响一个警钟:今天的中国,不仅汉语与西语之间的转换存在着巨大的障碍和鸿沟,现代汉语自身也充满着张力。例如“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翻译过来的词汇,古汉语其实并没有,要理解这些单靠中国自身的传统是不够的。因此,我们今天要理解自己并非是件易事,为了理解今天的中国,我们必须更彻底地理解西方。“讲好中国故事”远比我们的想象要艰难得多。
很多保守的中国学者强调“以中释中”,强调不用来自西方的工具来解释中国。这其实不是儒家的传统。儒家的发展始终保持了一种开放性,以一种开放性的、包容性的态度面对世界的种种变化。如何弄清楚我们自己的传统? 关键是要理解中国文化传统背后的“本体论结构”。安乐哲融汇贯通的理解来自对于中国文化传统根本性的、整全性的理解。在中国,“家”就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一个社会组织,它在中国文化中更有一种本体论的地位,这也是“孝”之所以在中国传统中那么重要的原因。
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其实代表了人类的一个巨大的进步,这是现代文明的门槛。传统上,人类要生存,基本的单位都是整体性的,在中国是家族,在印度是村社,在希腊是城邦,但人类文明的进步最终把我们对人的尊重落实到了每一个人的身上。因此,我的答案是,肯定个体权利的积极意义,针对个人主义的消极面要建立一个制衡,儒家强调“角色”就可以起这个作用;对于现代个体权利,儒家的“角色”应该起中介的作用。在此前提下我们再来讨论儒家的角色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