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7
科技文摘

全球首个以硬科技命名的创新大会在中国举行,预示着中国科技到了比拼核心技术的时代

读懂“硬科技”火热背后的信号


    11月7日,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举行,这是全球首个以硬科技命名的创新大会。

    作为中国原创词汇,“硬科技”的英文翻译是“Hard & Core Technology”(坚硬和核心技术),其寓意为科技的核心发展程度,而非单纯的难易程度。

    ■与“软”相对,硬科技带来的并非是那些由互联网模式创新而产生的虚拟世界的改变,而是真正的我们所生存的由原子构成的物理世界的改变;

    ■与“边”相对,硬科技寓意科技的核心程度,是指那些以自主研发为主、买不到的、难以被复制和模仿的技术;

    ■与“高”相对,硬科技并非简单指技术的难易程度,要比高科技更胜一筹,是以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为驱动的创新。

    ■本报记者 沈湫莎

    硬科技火了。在百度指数中搜索,可以看到一条从平缓到陡峭的曲线———从2016年8月开始,这个词开始有些“热度”,今年10月后迅速升温,搜索指数是去年同期的10倍。

    “硬科技”是中国原创词汇,其寓意为科技的核心发展程度。以目前的发展来看,硬科技多出现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八大领域中。硬科技概念的提出,预示着中国科技历经跟踪、模仿与集成创新,现在到了比拼核心技术的新时代。

    硬科技是未来发展的驱动引擎

    硬科技是针对软科技而言的。硬科技概念提出者、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米磊表示,硬科技改变的并非那些由互联网模式创新而出现的虚拟世界,而是真实的由原子构成的物理世界。

    米磊引用了麦肯锡对中国创新的分析。创新分为四种:一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如阿里巴巴、小米;二是以效率为驱动的创新,如富士康;第三是以工程技术为驱动的创新;第四则是以科学研究为驱动的创新。米磊说,中国过去30年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第一、第二种创新,眼下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已经“见底”,未来的创新是建立在工程创新和科技创新基础上的。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互联网像外功,初期进步飞快,当人口红利达到饱和时就会慢下来;而硬科技像内功,初期不显山露水,一旦修炼得当,后续进步神速。

    事实上,近年来从有着最大群众基础的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上,已经很明显能感受到创新从“软”到“硬”的趋势:2016年上海赛区参赛项目中,代表硬科技的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项目占66%;2017年上海赛区更是主打“硬科技”牌,项目是否具有核心技术直接给出了固定分值,这使得具有智能硬件、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的区县的报名参赛人数比往年有了大幅提升。可以说,硬科技项目赢在了“起跑线”上。

    不久前在西安举行的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是全球首个以硬科技命名的创新大会。围绕硬科技主要涉及的八大领域,当地成立了1000亿元西安科技产业科技发展基金,扶持产业发展。

    硬科技正加速产业化奔向市场

    米磊认为,考量一个项目是否为硬科技,是看它的科技含量是否接近核心,而非简单用技术的难易程度表示。因此硬科技属于那些以自主研发为主、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创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

    以前往往被深藏在实验室中而不被人所知的硬科技,正在飞快地经历产业化而走向市场。人工智能就是其中的代表,谁能想到,这个时下最火的词语已经诞生了60多年。“这是因为这次人工智能热潮是从产业界兴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说。这意味着这一技术从兴起时就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谷歌、脸书、IBM、BAT等大企业都把人工智能放在战略重要地位。比如腾讯推出的“AI生态计划”表示,未来将开放100项AI技术,孵化100个AI创业项目,推出300个“云+创业百万扶持计划”,触及1000个AI领域的合作伙伴。

    提速的另一个原因是人类能力的 提升。美国科学基金会提出的名为 《提升人类能力的会聚技术》 的报告显示,纳米科技、生命科技、信息技术、认知科学极大提升了人类的“造物”能力,也就是如果认知科学家能够想到它,纳米科学家就能够制造它,生物科学家就能够使用它,信息科学家就能够监视和控制它。想到就能做到,已经不是梦想了。

    创业从渠道为王回归技术为王

    硬科技热带来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创业者从互联网创新时代那些信息、渠道的掌握者,变成了有着多年大公司、科研院所等工作经验,手握核心技术的技术派。

    从全球知名跨国制药公司罗氏制药辞职,华领医药首席执行官陈力走上了创业之路。经过近5年研发,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一种口服糖尿病原创新药,目前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在已完成的I期和Ⅱ期临床试验中,该药被证实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明确治疗效果。同时,它也是全球范围首个进入III期确证性临床研究的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 类产品。如果以世界现有4.2亿糖尿病患者、中国1.19亿患者来计,新药问世后,能为科研团队带来巨大收益。

    米磊也是硬科技的受益者。几年前,他还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的一名普通科研人员,过着家与研究所之间两点一线的平凡生活。响应国家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号召,他现在已是西安中科创新科技孵化器的创始合伙人。

    除了米磊创立的中科创新,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在硬科技领域已孵化出200多家创业公司。比如,利用超快激光极端制造技术解决困扰中国十余年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难题的中科微精,公司总资产从2012年的750万元增长到近10亿元。研究所“只参股不控股”的理念,让一群手握硬科技的科研人员过上了体面生活。

    幻想成真,未来已来

    一一一盘点近期科技展会上那些科幻大片里的镜头

    ■本报记者 沈湫莎

    “今年的工博会简直是一部科幻大片。”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观众口中,十有八九会冒出这样一句话。每年的工博会都是各种新奇科技展品的展示台,今年的工博会现场,机甲战士、“黑灯工厂”、口袋翻译机等的出现,令人深深感到未来已来。

    无独有偶,不久前于西安召开的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和在上海开幕的第二十二届中国 (国际) 小机电技术研讨会暨展览会上,展品都显得十分有“未来感”:金属能被打印出来,物体能“说话”,裸眼即可看到虚幻的画面……有观众笑言,参观一个科技展会,不亚于看一部科幻大片。

    让人类更美好地生活,是科技的永恒主题。相较于互联网的“软”与“虚拟”,硬科技更强调由原子构成的物理世界的改变。层出不穷的硬科技或许离真正带来一场巨变还尚有距离,但它们正在穿越时空隧道,依稀投射出未来曙光。

    液态金属对应电影《终结者》

    一个比寻常略大些的打印机正在“哒哒哒”地“勤奋”工作,在黑色胶片上画下一道道整齐的银线。这不是普通的打印机,而是一台液态金属电子电路打印机,“墨盒”里装的是液态金属,只需在计算机上设定程序,就可以打印出个性化的电路系统。

    提到液态金属,人们不禁想起科幻电影 《终结者》 中的那个身体似流水、被子弹打穿后瞬间痊愈的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如今,一种可在常温下保持液态的金属已经出现。除了金属,研究人员又提出了一种液态金属液固相变转印方法,可将液态金属贴合到任意复杂形状表面,形成柔性功能电子器件。

    “液态金属可实现增材制造,即在塑料、布料的外面附加一层金属电路,让材料拥有导电能力。”该成果的转化方、北京梦之墨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员工介绍说。

    如果这还不够科幻,液态金属的研发者、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刘静的实验室中,还有更神奇的一幕:在往半根小指大小的稼基液态合金里“喂食”铝箔后,金属像“吃饱了饭的动物”一样开始移动。两年前,他们用这种金属“缝合”了牛蛙断裂的坐骨神经,进而刷新了科学家对人体神经连接与修复难题的认知。

    外骨骼机器人对应电影《明日边缘》

    电影 《明日边缘》 中,汤姆·克鲁斯穿着一套“钢筋铁骨”的下装,在战场上健步如飞的酷帅场景,让不少观众过目难忘。工博会上,上海航天科技集团控制所带来了一套外骨骼机器人,它将机电一体化、生物力学、人体传感网络、步态分析等软硬件内容集成在一起,依靠传感器和算法,感知患者的行走意图。

    第二十二届中国 (国际) 小机电技术研讨会暨展览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一研究所也展示了一款外骨骼机器人,它改变了液压驱动模式,以电机驱动。在这种模式下,能实现机器人与人行走的完全同步,也就是说即使穿着这套看上去很沉的设备,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它的帮助下,下肢毫无感觉的患者,能够正常行走;士兵能够背负更多的物资行军作战。

    “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外骨骼机器人正在研发中,预计明年可以有产业化的应用。”中国电科二十一所外骨骼机器人项目负责人何洪军说。据悉,下一代外骨骼机器人在外形上更加贴合人体,穿戴更方便,而第三代机器人甚至只需在胯、腿、脚腕等几个关节处贴上几个小电机片,就能提供与现在一整套设备相同的功能。

    产品尚未出炉,庞大的市场需求已拭目以待。何洪军说:“我们已经和几大名山风景区达成了初步意向,外骨骼机器人可以为游客登山提供除了缆车以外的选择。”甚至,未来与共享单车市场竞争的,会是穿戴在腿部的几个小电机装置吗?

    时空一体PET/MR对应电影《异形》

    还记得电影 《异形》 里太空船上的人们怎样检查身体吗? 躺在一个蛋形舱里,各项身体指标就显示出来了。

    工博会上,联影公司向观众展示了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时空一体PET/MR。时空一体化的设计实现了毫米级空间融合及亚毫秒级时间同步成像,可精准呈现全身功能代谢信息。

    “用牙齿听声音”,仅凭这几个字,就轻易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把一个不及手指头大的设备放在上颌牙上,打开播放器,乐曲仿佛不是耳朵听到的,而是牙齿听到的。

    该设备主要用来治疗单侧耳聋、传导性耳聋、混合性耳聋等听觉疾病。比如一个人的左耳听不见,但右耳还好,通过戴在左耳上的声音收集器收集声音,再无线传输到戴在牙齿上的传感器上,传感器让牙齿振动,声音可直接传导到颅骨及耳蜗,患者就可通过正常的右耳听到左耳听不到的声音了。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