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8
笔会

华裔平权先驱王清福


1883年出版的《美华新报》是首份美国本土编辑出版的汉语报纸

    方益昉

    今年11月18日,是海外华人民权领袖王清福 (Wong Chin Foo,1847-1898),为15万旅美同胞站台、发布 《华裔平权集会宣言》125周年。这份争取少数族裔人权的文件比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早了半个多世纪。所以,请别再以为海外华人只顾挣钱、淡漠权益,在众多自强不屈的身影中,拥有媒体人、实业家与政治家等多重身份的王清福,堪称先驱。

    1847年,王清福出生在山东信奉洋教的家庭,幼年时被当地美国传教士收养,接受西式教育。21岁时,王清福跟随传教士遗孀抵达华盛顿,入学浸信会学院 (Preparatory School OF Columbian College),同时兼任中国文化常识教职。一年后,他转学宾夕法尼亚州路易斯伯格学院 (Lewisburg Academy) 继续进修,累计留学两年。

    也就是说,在容闳、黄宽分别从耶鲁大学、爱丁堡大学毕业十多年后,在秀才王韬出游英国成为首位访问学者五年多后,王清福依然算得上当时为数不多的正牌留洋学生。比他资历更老的,要数俄亥俄建阳学院 (Keyens college)毕业的颜永京,1862年海归后创建上海圣约翰大学。晚清公费留学计划实施之前,放洋西学途径各异,但足以影响学子一生。

    但王清福的优势在于,他成年以后才得以出国留学,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较之容、黄、颜等少年学生更加成熟。因为回国后的反清行动败露,王清福索性再次出走美国,实打实地在旅美华裔社团中,落实争取权益、反对种族歧视的平权活动。

    王清福英语流利。他仗着担任过大学助教的训练,有能力为英文媒体撰写专栏,表达理念。他也热衷商业演讲,依靠传播中国文化,居然挣来饭钱。此项生存门路有别于前辈华工开矿、修路、做生意等血泪行当。查1878年广告,王清福雇用众多经纪,演讲门票不菲,每位收费25美分,最高听众纪录曾达单场4000人,进账可观———在日均工资1美元的年代,听众花费等同一顿美味中餐的费用,方能临场倾听演讲,可见王清福的人气相当高涨。到了1890年代,首位旅美女博士金韵梅重新踏上前辈成功路径,她的全美巡回演讲,收费可达1美元,几乎是明星标价。

    王清福的演讲主题有案可稽,大多涉及佛学与儒学等社会哲学内容,难怪传记作家赛利格曼 (Scott D.Seligman)称他是美国的儒教传授第一人。但王清福谦称“旅美唯一北方佬”,用作1894年3月14日送人照片上的标签。处于广东籍劳工云集的美国,像王清福这样书生意气,血气方刚,既能传播华夏文化,又能争取华裔民权的文化精英,当年确属凤毛麟角。

    1883年,眼看年前实施的 《排华法案》 危及同胞利益,王清福不再陶醉于演讲清谈,开始编辑出版首份中文版《美华新报》,率先提出华裔美国人(Chinese American) 法律概念,旨在启动民智,争取民权。旅美出版华文报,前提条件是整套汉文铅字———英语世界里装备此项硬件,好比后人引进首台数码排版系统,投资风险巨大,但王清福承受了,也成功了。

    10年后,出版实业大获成功的王清福,在曼哈顿百老汇大街,租下泛美圣经协会大楼办公用房,作为华人平权协会的官方场地。作为政治符号,在类似现今五星级水准的办公大楼里,进出频繁的黄皮肤、黑头发华人生机勃勃,特别是第二代华人活跃在华洋两界,无疑向西方世界发出强烈信号,一群内心充满自信和梦想的现代创新型华裔人才,正在崛起。

    1893年,作为华人平权联盟 (The Chinese Citizens’Union) 主席,王清福首次走上国会山庄,立足华裔美国人法定地位,代表华人族群公开举证,直接陈述利益诉求。从此不断加强舆论攻势,连续推出 《华洋新报》 《纽约华文周刊》( The New York Chinese Weekly News)和 《纽约华人》 (The Chinese in New York) 等现代媒体平台,为全美华裔建起一批看得见的法律维权阵地。

    事实上,正是王清福在新闻事业、成功实业和社会活动中的示范作用,1880-1890年代期间,置身社会各个层面,树立华人精英形象,推动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工作,不再属于王清福单打独斗的故事。海外精英群体逐渐形成壮大,以往被忽视的名单上,应该补充金韵梅、刘锦浓、丁龙等男女先驱,这是晚清洋务研究中,值得发掘和重视的海外分支。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