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诗琦 (同济大学学生)
坦诚地说,我与剧场大概永远差一张昂贵的门票。但在今年秋天,我领略了世界天团荷兰舞蹈剧场的肢体魅力,享受了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的指尖低语,还有五代同堂版的经典昆剧 《十五贯》 等近十场经典盛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为申城献上了一场艺术盛宴,更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走进艺术殿堂的大门。
今年,有幸加入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艺术教育队伍,高水准演出所带来的美好享受和内心感动不言而喻,但我最深刻的认识是———艺术节风雨砥砺十九载,肩负着上海城市气质塑造的重任一路前行,坚持艺术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座城市的艺术教育在改变。一面是财政上的大力投入,使得走入公众的演出更具国际范和一流水准;一面是主办方的不断惕励,活动题材和形式日益创新,透露出不断增强的责任意识和艺术主体实现自我价值的迫切需要。尤记小学三年级被拉进剧院昏昏欲睡地看完了一场现代芭蕾舞剧,从十年前的静坐远观,到如今的导赏讲座、工作坊、演后谈,艺术教育的投入愈多、形式愈丰、辐射愈广而责任愈重。
今年的艺术教育工作更是打破常规,精准分析受众,形成了面向学生、青年、家庭、艺教从业者以及聚焦特殊人群等多层次的辐射网络,“学生观剧团”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艺术节首次试水评审员制度,公开招募近两百名学生成立首届“学生观剧团”,帮助青年人接近艺术,鼓励他们批判思考,成效卓著。作为青年学生,我欣喜地看到艺术教育工作顺应新时代更多地为当代青年人考虑;作为艺术教育工作组人员,我也欣喜地看到有一大批亲近艺术且追求艺术的年轻人涌现出来,力证过去19年的艺术教育投入所做非虚。更有深意的是,这一批青年人借助国际性艺术节的平台向世界艺术家们对话、喊话,不仅对艺术创作,对上海的城市文化生态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艺术节是引领大众走近高水平演出的公益平台,更是普及艺术的良好手段。稍作留心便可窥见一张可爱的“网”,它在全市校园、商圈、社区铺开,将正能量贯穿始终。但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青年人陶醉于艺术节的“网”中还远远不够,我们,青年人可以为艺术教育做些什么?我以为,是对人之个体性的强烈探析。在观剧中解读,在解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展开自我意志。个体性的思考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我们需要一种坚定的主张,去坚守世界的真善美。艺术教育工作,无言地在传授我们如何去认知世界的美,这份坚持尤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