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樊丽萍 通讯员吉娜) 中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昨天启航,开启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冰天雪地穿行,“雪龙”号需要有自己的“保暖神器”,那就是极地特种低温钢。记者从上海海事大学获悉,该校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海洋极端环境钢铁材料制备与蚀损控制”联合实验室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果:通过校企科研平台研发的极地特种低温钢目前已批量投产,并且已用于我国“雪龙”号科考船的内部改造。此举有效填补了国内海洋极端环境材料校企联合研究平台的空白,打破了长年制约中国深远海、极地技术与能源发展的瓶颈。
包括科考船在内,要让更多航行船舶在极地冰海区域极寒超低温、深海热液区、南海高湿热等极端海洋环境下作业,船舶及海工用钢材料的研发和制备至关重要。从2012年开始,上海海事大学与宝钢集团聚焦极端海洋环境材料研究领域,共同开启中国极寒海洋环境高级别船舶用钢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开发。今年3月,宝钢集团与上海海事大学共建国内首个海洋极端钢铁材料联合实验室。据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尹衍升介绍,该实验室将结合国际前沿发展趋势,重点研究极寒、极深、极湿热、极远四种海洋极端钢铁材料。目前,低温钢已经批量投入生产。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介绍,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其在航运、港口、物流、海洋等学科和专业领域的雄厚基础和办学优势,通过人才培育、科研智库、社会服务等途径,积极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据悉,上海海事大学已有17人次的教师登上“雪龙”号,担任船长、轮机长、驾驶员和轮机员等职务,该校成为国内参与极地航行人数最多、实践经验最丰富的航海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