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1月05日 星期日
3
要闻;综合;广告

科普不是“开讲座”,而是科研的延伸

2017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张永莲、王韬当选年度“科普杰出人物”


    ■本报记者 沈湫莎

    2017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昨天揭晓,共96个项目获奖。其中分量最重的年度“科普杰出人物奖”花落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永莲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

    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是我国首个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民间团体出资、为表彰科普工作而设立的省市级奖项,迄今已发展了四年,奖项设置也在不断完善。自去年新增“科普管理优秀奖”外,今年又首次设立“优秀科普志愿者奖”,表彰长期奉献在科普一线的志愿者。

    用科研方式做好科普

    王韬发起创立“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不过两年,但看这两年他汇聚的科普能量——开展电视健康节目系统科学化探索、提出“家庭照顾者”科普概念、挂牌成立“科普示范楼宇”……这个“科普杰出人物奖”拿得可谓实至名归。

    王韬的工作岗位是医院的急诊室,这是一个需要在工作中争分夺秒的岗位。但王韬觉得,科研是医生本职工作的一部分,科普也包含在其中。很多人认为花点时间开讲座就是科普,王韬并不认同。“应该用做科研的态度做科普。”他说,科普不仅要准确传达知识,还要有反馈评价机制。

    “传递正确的医疗科学知识,让人们关注健康,也是实现‘医养结合’的重要抓手。”王韬说,“谁说科普是一件抽空才能做的事?”

    七旬科普志愿者开公众号

    今年新设的优秀科普志愿者奖项的参评标准相当“严苛”——平均每年从事志愿者活动不少于300小时,且其中累计参与科普志愿服务两年或以上。70岁的李笑和,与其他三名科普志愿者同获“优秀科普志愿者奖”。

    李笑和是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科技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创建者之一。看到儿子在搞自媒体,她自己也开了一个公众号“老李说”。写文章、拍照片、插视频、配音乐……每天早上一睁眼,李笑和总是发完文章才开始梳洗。去年暑假,她为在上海科技馆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发了18个板块、近5万字的文章,让不少“幕后英雄”有了露脸机会。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