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1月05日 星期日
1
要闻

连日来,十九大代表何小玲和一线工人同事围坐在一起研读报告,分享学习感悟一一

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加安全可靠保障


左图:何小玲(右二)宣讲传达十九大报告的主要内容,并与大家分享参会体会。(隧道股份上海隧道供图)

    ■本报记者 史博臻

 

    回到上海的工作岗位后,何小玲多了一重身份:公司迅速成立“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聘请她为首席研究员。研究会将多层次、多方面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接过聘书时,何小玲有感而发:“我要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基层一线党员和群众中去,让满满正能量带动大家一起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还分析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安全的要求,就是我们奋斗的方向。”着眼上海,以地铁、越江隧道、地下综合管廊等为代表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已成为交通版图的重要支柱,它的安全运行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艰巨的考验,何小玲深知身上的担子沉甸甸:“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承担着行业内党员职工的重托,需要放宽视野,尽心履职,也需要更加坚定信念。报告已经告诉我们,人民对安全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必须把守护城市安全的责任放在心头,为人民的出行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工程建设要考虑百年大计,施工过程中保证安全责无旁贷,而工程竣工后,长期、科学、系统的维护保养才是锻造“百年工程”的活水源头。多年来,何小玲和她的团队化身地下基础设施、运营隧道的“专科医生”,24小时全天候待命,负责550座车站、880公里区间隧道,维保全国八座城市的地铁系统,行走在闷热昏暗、高低磕绊的隧道里,守护着城市的地下安全。

 

    这次去北京参会,何小玲结识了同行业的技术佼佼者,结合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她对本职工作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与同事们互动分享。“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手段,加强一体化施工运营管理,立足于‘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在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运营的维护保养便利,从设计阶段介入,实施全生命周期的城市设施管理理念,确保‘重建也要重养’落到实处。”眼下,她已和团队一起,探索更成熟、更智能化的工作模式。

 

    “原原本本、原汁原味认真研读了十九大报告,又聆听了师父分享在十九大会场中的切身感受与体会,我更加坚定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冯师说。这个“80后”小伙子从几年前进公司开始就跟着何小玲学技术、学创新,也历练着一颗磨砺的匠心,淬炼着一颗向党的红心。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晓东告诉记者,连日来,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大家工作更有干劲,也提振了信心。随着轨道交通快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有经验、有技术的队伍作为保障,并勇于创新绿色环保工艺,积极打破思维和行为惯性。

 

    有了安全的基石,城市才能“跑”得更稳。“上海隧道建设相较其他城市发展更快,各类技术也相对超前。我们团队要研发、推广先进的维保技术,进行资源整合,让这些技术不仅适用于上海软土地基的各类隧道,也要推广到全国各省区市。”何小玲语气坚定。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