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启哲
发端于田间地头的地方戏,在其发展历程中,用乡音关注乡土乡情、关注生活,与百姓拉近了距离。在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上,就集中了多部聚焦真实故事、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作品:壮剧《冯子材》颂扬清末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展现浓烈的家国情怀;秦腔《易俗社》呈现百年剧社风雨,用先辈的戏剧理念启迪当下;湘剧《月亮粑粑》则讲述当代乡村女教师扎根山村三十年的故事……
地方戏不约而同地以有温度的作品,书写发生在脚下土地上的人和事,这在湘剧导演张曼君看来,是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来源,真实最能触动心灵,表现一方水土一方人是地方戏的使命,也是创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所在。而在地方戏呈现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唱腔、服饰、民俗民风,不但是生活的承载与注脚,同样也让乡音乡情的文化与精神得到充分彰显。
乡音讲述家乡人、家乡事,回望过往、启迪当下
回溯家乡历史,最难略过的便是以赤胆忠心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5日和6日上演的壮剧《冯子材》,将清末名将冯子材的英雄事迹搬上舞台。1885年,冯子材率军民在广西镇南关打败法国侵略军,取得镇南关大捷。这是近代中国抵抗列强侵略战争中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要表现好这样一段鼓舞人心的历史,需要创作者潜下心来打捞细节。剧中,冯子材把儿子带在身边,扛棺上阵等片段得到展现。
对于真实的追求,在《易俗社》主创身上体现更甚。导演卢昂将其定位为“具有文献价值”的作品,即故事情节、时间人物都严格遵照史实,如剧社创排《还我河山》鼓舞前线将士、“西北第一腿”红生关震易断腿护社、老社长为剧社生存卖了自家老宅等。剧中老社长高玉轩并非真有其人,可他的种种事迹,是剧社创始人李桐轩、孙仁玉、高培支三人的缩影。
重述历史的过程,也是一次对创作者思想的涤荡。“排了那么多戏曲作品,一直想为戏曲人自己做一部戏。”卢昂接受《易俗社》创作邀请时,认为发生在这个百年剧社的真人真事,值得后人一再回望。把这些搬上舞台,不止是感念前人的艺术理想,更为当代戏曲人提供宝贵的文艺创作、人才培养经验。卢昂感慨:“一百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就有了非常先进的演剧观念。”当时的进步文人,选择了最接地气、普通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地方戏———秦腔,作为教化民众、提升文化素养的途径。而在培养演员方面,剧社不仅注重戏曲程式培养,同样也教授文化课:在剧中,就有老社长带领演员朗诵岳飞的《满江红》的情节。当“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词句在舞台回荡,今天的观众也为之动容。
为戏曲故事找到充满地域风韵的舞台落脚
壮剧《冯子材》呈现了一个充满桂风壮韵的舞台,在表现对抗法国侵略军的故事中,壮语、傩面、壮寨布局、壮族服饰、壮家兵器等都得到一一展示。近年专注排演现实题材作品、关注真人真事改编的张曼君,此次则携湘剧《月亮粑粑》亮相沪上。平日里,她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如何把现实生活与地方戏的剧种特色相结合? 她的答
案是怀着对土地、对民族的敬畏,去了解一个剧种的历史渊源、语言魅力、声腔艺术与形体表达的独特性,“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坚守住地方戏的特性,表达好它的声音,固守属于它的独特精神。”
地域音乐被烙在了作品的名字里———《月亮粑粑》,同名童谣湖南人耳熟能详:“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剧中,扮演乡村女教师的湘剧演员王阳娟说:“这部作品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用充满湖南乡土气息的音乐徐徐展开一段动人故事。”这首再简单不过的童谣,改编后成为贯穿全剧的戏胆,成为乡村教师日复一日为孩子点亮梦想的象征。在全剧结尾,童谣再次响起:“大屋的姑娘圆团团,养个伢伢考状元。”歌词里夹杂的地方俚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张曼君说,敬畏生活、体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把握一个剧种的文脉,找到地方剧种的独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