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14
中国书画

“印外求印”

———谈李文骏的篆刻艺术


▲精品铸就辉煌(篆刻) 李文骏作

    张炜羽

    篆刻家李文骏近期在上海朵云轩举行篆刻书法展,引起艺术圈和收藏界关注。

    身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就已参加《新印谱》创作的老资格印人,李文骏先生成熟的印风、丰富的习艺经历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确实已步入了可以回顾与总结的时段。

    明清文人篆刻体系中,最具地域流派特征的当属浙派篆刻艺术,自西泠八家后涌现出了王福庵、韩登安等为代表的新浙派印人。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发展,如今新浙派印风在海上印坛已根深本固,从者如云,这也是李文骏的尊师江成之先生数十年来矢志不渝的坚守与推广,以及江门众弟子严循师训,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后的结果。

    李文骏属于早慧的印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即师从江成之先生,后来有幸参与了《新印谱》第三集的创作。时值廿五岁,风华正茂的李文骏用心创作了四枚不同形式的印章,简约之中不失古典韵味,并展露出其扎实的线条基本功底。

    李文骏在乃师的循循诱导下,长期浸淫于传统的浙派篆刻艺术中,摹刻西泠诸子印章无数。李文骏勤奋且悟性高,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已脱颖而出。1978年,在篆刻资料、刊物尚处匮乏,发表个人印作难乎其难的年代,《书法》杂志刊登了江成之先生与文骏兄等师生四人合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系列组印,引起广大篆刻爱好者的极大关注。至八十年代,李文骏的作品获得了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优秀奖,并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等重要展览,这些展览是现代篆刻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的标志,在现代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文骏兄能及时敏锐的抓住机遇,频频展现自己的印艺,以致成为江成之先生门下成名最早、最引人注目的优秀弟子之一。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中李文骏已在自己这片篆刻田地里辛勤耕耘了近半个世纪。其间李文骏自己不仅进行海量的创作,留下了许多精品力作,他还继承了前辈遗风,将不少精力花在授业布道之上。他除广招弟子,细心指导外,又在上海各区文化馆、老年大学等开设篆刻、书法等课目,运用自己丰富的艺术创作与教学经验,大力普及篆刻艺术知识,常常手把手的辅导学员,带领他们参观篆刻展览、举办学员作品展览会等等,把一门如此专业的艺术创作交流活动搞的红红火火,吸引篆刻爱好者人数之多,学员热情之高涨,在同道中实属难得。

    笔者长期以来对李文骏的篆刻创作与研究成果颇为留意,他曾出版了《李文骏印存》、《篆刻10讲》、《隶书百日通》、《齐白石印举》、《钱瘦铁印举》等印谱与专著,可谓成绩斐然。

    西泠八家中蒋仁、陈豫钟、赵之琛等相以善刻精细的长款而著称,字数甚至多达近千字,令人叹为观止。李文骏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在篆刻上海老城厢中“龙门书院”、“敬业书院”时,单刀楷书长跋边款有四五百字,密行细字,洋洋洒洒,无一懈笔。之前李文骏展示有“皆大欢喜”印作,四面款中节录《金刚经》达一千一百余字,字画小如虿尾,笔笔到位,观者无不击节叹赏。

    综观文骏兄历年印作,可以清晰见到其多头探索与学习的轨迹。李文骏在江成之前辈长时间的严格指导下,以传统浙派为根底,上溯周秦两汉,并力求“印外求印”。除篆刻创作之外,文骏兄还善四体书法,挥洒自如,体现出其全面、深厚的艺术修养。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