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三小学创立于1867年(清同治六年),前身为“观涛书院”,地处闸港河畔的鲁汇集镇东街同善堂。书院由明代杰出科学家徐光启后裔鲁汇陈窑浪(光继10队)人徐乐纬献屋捐田筹资创办,为鲁汇地区第一所学府。“观涛书院”上承私垫、义学,下接学堂、小学,接通了浦东文化教育发展的文脉。
学校历经风雨,与国家命运同舟,与本地发展共济,砥砺前行。至1949年,先后更名为小学堂、公立观涛两等小学堂、南汇县立观涛小学、南汇县公立第二小学。1950年后,随着地区教育布局调整,先后改名为上海县鲁汇中心小学、鲁汇小学、鲁汇学校,直至现在的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三小学。
学校有着光荣的历史。鲁汇观涛小学,不仅是《上海县志》办学史上最早闻名,还以上世纪二十年代地下党以教师、工友身份作掩护,为从事革命活动献身而自豪。林钧、赵天鹏、唐兰生三位英烈永垂史册,令人崇敬和怀念;共产党人张闻天曾来校教授外语;涌现了陆诒、徐永庆、蔡建明等知名校友。
近年来,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使命,以办出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为追求,致力于“文化立校”的架构、“特色育人”的实践和“开放办学”的探索,形成了“观涛文化”,呈现了“特色项目”,展示了“合作兴教”,进一步提升了办学品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学校先后获得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绿化合格单位、上海市红旗大队、上海市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闵行区文明单位、闵行区花园单位、闵行区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闵行区中小学实践教育先进学校、闵行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优秀学校”、闵行区优秀家长学校、闵行区特殊教育先进集体、闵行区阳光体育推广优秀学校、闵行区依法治校示范校、闵行区企事业单位治安保卫系统先进集体、闵行区教育系统优秀教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办学精粹:“观涛文化”的掷地有声
“文化是教育的精粹,也是育人的灵魂,更是源于对历史的尊重”,经查阅学校历史档案,考量地域文化优势,集思广义,浦江三小决定确立以“明心慧观,志能聚涛”为核心的校园主体文化———“观涛文化”。
“观涛文化”的精粹
“观涛”,涛为潮的化身,观为睹的惬意,原意为潮水涌来时人们竞相欣赏的一种姿态。而这里认定的“观涛”,不再仅仅是一种观赏自然景观的方式,而是学校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表征;是引欣赏自然景观之名,行培育教育优质之义。
“观涛文化”,既有眼观六路的视野,也有耳闻八方的敏锐;既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追寻,也有聚涛势、成涛立、发涛威的能量。
“观涛文化”,就是一种明于心、察于眼、立于志、慧于术的进取精神、科学态度、坚韧意志和艺术风范。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瓶颈,学校经过全体教师出谋划策、反复酝酿、多方论证,形成了以“明心慧观,志能聚涛”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明心慧观”,就是通过“观涛”,达到明目心净达观的境界;“志能聚涛”,就是通过“观涛”,追求立志长能引涛的高潮。
这一校园文化聚焦点既有传承,又有发展,更能体现学校的精神,符合学校教育目标,因而得到了全体师生及家长的高度认同。
学生文化“观之以学、涛之以生”
学生文化以学会学习为主旨,以生长为要义。其一,价值观是培育学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二,成长课程是践行学生文化的主要途径;其三,班级建设是显现学生文化的重要手段。
教师文化“观以载道、涛以育人”
教师文化激励着观涛之师们以传道授业为天职,以严以律己为准则,以博大胸襟爱学生,以精准学识教学生,不断追求立志、长能、引涛,不断走向博大、敞亮、深邃。一是立足校本,凝神聚气,催生教师文化自觉;二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培育教师文化自信;三是创生活动,怡养情致,实现教师文化自强。
环境文化“观之赏目、涛之悦心”
“观之赏目,涛之悦心”,是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追求。学校环境布置与氛围具有观赏性,使人“观之赏目”;通过环境文化建设,陶冶师生情操,使人“涛之悦心”。学校将环境建设融入文化元素,寓精神激励于潜移默化之中,营造了优雅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纯正的校风学风,对全校师生产生了熏陶、感染和互相激励的作用。一是让静态的物质环境文化呈现出文化和教育要素;二是让动态的人文环境文化体现学校的教育理想和精神风貌。
课程文化“观之四方,涛蕴八面”
面向所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完整人生、完整心灵世界,以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完善为学生创造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用课程成就学生,这样的课程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形态。一是将“观涛文化”与课程相融合;二是让课堂传递出丰富育人价值;三是课堂上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互动。
本教材;五是五位教师参与培训中心的课程专业培训,现已取得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第一阶段 (黄勋章) 证书;六是依据配置要求,设立学校STEM专用教室,提供有力的硬件设施,如适合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圆桌式桌椅,配备wifi无线覆盖的paid等。
电子书包感受数字,体验便捷
浦江三小的电子书包项目以数字化为手段,对教学的工具使用、问题的切入与提出、解决问题的思维等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校本特色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是学校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为此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并在区域内形成了较好的辐射和示范效应。
爱上阅读广收博种,终身受益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爱上阅读,促进他们的内涵发展,从2013年开始,浦江三小创设了校本课程 《爱上阅读》,整合校内外各类阅读活动,在各年级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如“日有所诵”“看故事画故事”“看故事写故事”“看故事演故事”等,对学生进行序列性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的指导与培养,激励学生爱上阅读,树立终生阅读的意识。
在《爱上阅读》 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学校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结合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进行了梯度设计并形成了习惯培养序列,实现从“阅读”到“悦读”的跨越。学校每年都会策划读书节活动。在针对不同年级设计的读书活动中,学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呈现读书的经历和收获,也涌现出为数不少的阅读小明星。读书节活动让学生对书本更加爱不释手,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内在素质修养,构建了富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
特色育人:“核心素养”的动感培育
浦江三小秉承现代教育理念,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从学生人格培养、综合全面发展出发,推出了艺术兴趣教育、新型课程形态探究、基于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建构、探究阅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开展健康与幸福教育的各具特色的学校工程,形成了浦江三小的“招牌项目”,是在新形势下对观涛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弘扬。
京剧艺术教育学做国粹,传承文化
京剧艺术教育经过多年的锤炼,目前已形成了从教育到实践、从兴趣培养到喜爱这门艺术的系列课程教育体系。在基础型课程 《学、识京剧脸谱,弘扬民族文化》 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脸谱制作、京剧艺术表演、京剧锣鼓、京韵操、京剧小道具、京剧文化等拓展型系列课程,从而将针对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提高教育有机结合。
京剧艺术教育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京剧以及京剧脸谱的有关知识,感受京剧脸谱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京剧脸谱的制作技能,发展学生特长与潜能;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和实践,引导学生感受和继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以“京剧脸谱艺术教育”为载体,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弘扬民族文化,激发爱国情感,振奋民族精神。
STEM课程跨多学科,点燃兴趣
STEM课程是以科学 (Science)、技术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数学 (Mathematics) 四个要素整合而成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在十三五期间,STEM课程被列为闵行区教育学院的重点项目之一。为开辟学校新的课程领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浦江三小于2016年6月申报并获批,成为闵行区STEM课程试点校。学校以打造学校STEM校本课程为契机,建设一个有利于教师、学生广泛参与STEM校本课程实践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学生课程学习的需求,促进学校教学水平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提升,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目前初见成效:一是通过软硬设施的不断完善、更新,为 STEM课程实施打好基础;二是立足学校“观涛文化”,以STEM课程建设为载体,打破常规的学科界限,让学生在“做中学”,建立跨学科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全面培养学生的“三力一观”———学习力、观察力、行为力、价值观;三是借助STEM课程的研发实施,不断提升相关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执行力,更新自身的相关知识技能,发展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推动实践;四是加强STEM校本课程的建设,争取开发、建设校本化课程体系,形成精品校
开放办学:教育品质的向优提升
教改一直是观涛文脉的主旋律和立根之本。从“劳动教育”省编校本教材,弘扬国粹的京剧腔谱、京韵戏歌到新基础教育的努力探索、实践,创建有特色有亮点的校本课程,都为观涛的开放办学创造了条件。
与闵行区实验小学
结对指导
为了扩大优质办学资源,提升闵行区边远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在区教育局支持下,浦江第三小学与实验小学作为首批结对学校之一,确定在管理运行、课程建设、学生工作三大领域开展结对指导。
在结对合作过程中,以校长负责制、部门推进制、实施常态制、定期诊断制和形式多元化五大机制为保障,以分领域推进的方式,定时、定点、定主题开展合作指导活动。两校在结对两年中,在以下三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一是领导管理理念与方式的更新,表现为校长角色的转变与管理理念的提升、中层领导团队管理智慧的激发、管理效能的提升;二是日常教学形态的变革,表现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和过程观的更新、教师把握教材能力的提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校本研修有效性的增强;三是学生校园生活质量的提升,表现为教师学生观的改变、班级日常生活的更新、校级学生活动的有序构建、校园文化环境的改进与特色显现。
与田园外语实验小学
结对项目
2015年8月,在闵行区教育局、浦江镇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浦江三小与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正式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姐妹校的缔结对学校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建立的联合教研机制也让两校老师充分互动起来,滋养着教师群体的成长。乘着校际结对之东风,浦江三小变“倾一己之力”为“借多方力量”,学校发展势如破竹。
在“协同互助,同生共长”结对活动中,双方行政团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协商,都表示要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结对交流工作,通过三大领域六大项目,进行调研、讲座、听课等多种对口交流活动,重点解决在学校管理、学生工作和课堂教学等领域的实际发展问题,同时专注于培养有潜质的青年和骨干教师,不断提高浦江三小的教育品质。
与文汇学校结对指导项目
为了深入贯彻党和政府提出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要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浦江镇教委的工作安排,浦江三小与文汇学校从2010年起形成结对指导合作关系。学校充分发挥公办学校资源,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与指导。
“新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5年学校正式加入“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行列。在变革学校管理中提升管理智慧和领导力;在变革日常教学形态中提升教学内涵;在重建学校生活中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在参与生态区校际合作互动中提升变革实践能力。在新基础理念引领下不断内化、进步、变革,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如“新基础教育”普查活动,听取语文、数学、英语、班队、综合共5个领域的16节课。课后,普查组成员分学科与执教及听课老师进行交流与反馈,在肯定课堂亮点的同时,对进一步改进课堂进行了细致指导与深度重建。随后,评估组专家与浦江三小管理团队成员进行了互动交流。吴春晓校长以“主动变革 努力实现整体转型”为主题,从学校自查工作概况、提出的问题与改进成效、后续发展目标及推进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汇报。评估组就课堂教学提出了反馈建议,专家们对学校师生在“新基础教育”变革实践中所呈现的朴实、自然、真实的状态,以及老师们将“课堂开放”“重心下移”“资源利用”等努力转化为教学实践行为予以了肯定,并给出了具体、有效的建议,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决策提供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