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4日专电 (驻京记者周渊)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设有专门为皇家烧造御用瓷器的御窑,瓷器从生产到使用都处在严格的垄断与管控下,同一窑瓷器出炉,品相完美的被选入皇宫,而那些稍有瑕疵的则直接打碎,即便是破损残片也难逃被集中掩埋的命运。
9月29日,“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弘治、正德瓷器对比展”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厅开幕。有意义的是,展览意味着数百年前同一窑出品、命运却截然不同的瓷器们的重逢。
据悉,早在上世纪70年代,位于今景德镇市珠山的明代御窑遗址已零星出土过一些明代御窑瓷器残片。80年代以来,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御窑瓷片标本,通过对其不断修复、展示和出版,发现其中有大量瓷器标本能与传世品相互印证,不少分离数百年的御窑瓷器更是首次聚首,同时也成为研究明代御窑生产制度和烧造瓷器品种的珍贵实物资料,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
本次展览共分五个单元,共展出青花、釉里红瓷器、斗彩瓷器以及后世仿弘治、正德朝御窑瓷器等160件套,其中一多半展品均为首次公开展出。走进斋宫展厅,弘治朝御窑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浇黄釉牺耳尊、祭蓝釉描金牛纹双耳尊和正德朝御窑青花阿拉伯文烛台、青花八思巴文款海水云龙纹盘、素三彩锥拱海水蟾蜍纹三足洗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正德朝御窑瓷器品种多达20多个,其中尤以孔雀绿釉青花、素三彩、孔雀绿釉瓷等取得的成就最高。
据策展人介绍,明代弘治、正德时期正处于15世纪、16世纪之交,是明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分水岭,明代社会开始由之前的保守、沉闷逐渐走向革新、活跃。表现在社会风气上,最突出的是淳厚朴实之风逐渐消失,人们开始变得崇尚钱财、追求财富。此次展出的这两朝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御用瓷器具有一定共性,如生产规模均相对缩小、品种都急剧减少、装饰风格也都相对朴素。
瓷器深得各朝君王所爱。96岁高龄的故宫博物院瓷器专家耿宝昌介绍,明代是陶瓷业的高峰,每朝均有独特风格。
统观明代景德镇御窑瓷器,弘治朝御窑瓷器仍以造型俊秀、胎体精细、釉质温润、装饰文雅而著称于世。目前统计弘治朝景德镇御器厂所烧造瓷器品种约有16个,几乎只有前朝成化烧造品种的一半,其中浇黄釉瓷器温润如鸡油,色泽娇嫩,博得“娇黄”之美称,最为世人称道。
正德朝则是明代景德镇御窑瓷器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逐渐摆脱了成化、弘治朝御窑瓷器胎体轻薄、造型较少、装饰疏朗等特点,器物胎体趋于厚重、造型逐渐增多、装饰偏向繁缛。
“通过系列展可以了解明瓷梗概,反映皇帝品位和社会风尚的变化。”耿宝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