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9月28日 星期四
4
专题

上海杉达学院建校25年来,稳步推进多科性、国际化、高水平民办应用技术大学建设——

聚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上海杉达学院校长 李进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措施,也是地方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彰显办学特色,促进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

    上海杉达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民办本科大学,始终坚持非营利性办学宗旨与应用型办学定位,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顶层设计与改革实践。

    坚持价值追求,明确办学定位,释放民办教育体制机制活力

    杉达学院自1992年创办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为己任,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应用型国际合作交流,致力于培育非营利性民办应用型大学精神,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和质量建设。

    学校确立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有四个层面的内涵———

    定位内涵一:建设多科性、国际化、高水平民办应用技术大学,顺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服务上海城市经济转型发展;

    定位内涵二:立足浦东、服务上海、面向长三角,以融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入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文化创意、健康科学等领域的购买服务体系;

    定位内涵三:教育格局以专业为龙头,以学科为支撑,集聚教学科研团队,搭建综合实践平台,所有专业都有行业平台作为支撑;

    定位内涵四:人才规格有特长、有专能、有美德、有眼界、有潜力,着重培养外语、信息技术等应用能力,训练专业技术能力,拓展职业理解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拥有中华美德、国际视野和创新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由点到面、逐步系统化和深入的过程。民办高校可以依托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着眼于人的策略、系统策略、技术策略,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更注重强调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发展,以改变学校系统功能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的研究和探索。

    立足社会需要,选择发展路径,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必须确立前瞻意识和引领意识,创新教育模式,注重职业迁移能力,形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行业企业创新人才的特色。杉达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从“校社联携、教科合作、校企结合”三个方面综合实施。

    校社联携,学校进入社会的中心。学校以“社会搭台,产学唱戏”,为学生提供熟悉行业环境、了解企业文化、导向就业准入的条件,深入探索学校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以及就业准入标准的结合,以社会为中心导向教育行为,通过学校有效的运营,形成对于社会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

    教科合作,学校确立服务的面向。学校以“项目搭台,研学相辅”,形成技术应用科研的主导方向,把握校企技术合作的切入口,使教学、科研、行业企业科技开发项目相结合,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承接合作项目,根据技术合作项目开展教学,既有效提高科研效率和服务水准,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水平。

    校企结合,学校形成教育的特色。学校以“需求导向、教育匹配”,把产业的业态变化和企业的人才战略作为跟踪、研究和服务的对象,参与企业的市场分析、发展规划、产品开发、人员培训、技术攻关等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并反馈到教学中,以行业标准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及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以及师资培养的要求等。

    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只有不断获得外部资源和取得外部支持,不断地增强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才能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这是基本战略与基本途径。为此,学校重点抓好学科专业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这两个形态布局,进而解决影响这两个形态布局的资源匹配和管理匹配两大问题。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运行途径,学校积极采取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措施一,教学改革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入。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夯实基础、能力导向、注重应用”为原则的课程体系,以“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为主要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过程管理,多方监控”为重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措施二,育人从自主学习平台切入。参照美国佐治亚格威内特学院设置“过渡学院”开展新生自我适应、自主学习的经验,实行“1+3”校区功能布局调整,即一年级新生集中在嘉善校区,建立信息科学自主学习平台、外语自主学习平台、演讲自主学习平台,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着重本科新生的“特长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自信自强”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打好专业学习基础,塑造外语、计算机能力特长和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激发和拓展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职业视野,适时放开自主选择专业,引导学生理性设计职业生涯。

    措施三,特色从复合交叉平台切入。学校建立基于BPO的商科类专业综合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信息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现代服务外包综合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网络与新媒体综合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国际医学技术综合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等专业复合交叉平台,各相关专业和跨专业开展综合实践教学,实施创新创业校内孵化,引入行业企业项目研发和技术培训。

    措施四,校企合作从体制改革切入。学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的需求、企业行业的需求,实施“雇主商定”原则。学校围绕行业资格框架,形成“主体多元、模式灵活、相互作用、社会满意”的产学合作教育格局。

    措施五,人力资源从机制改革切入。建立人才培养培训制度,保障发展机会,实现教师队伍由知识传播型向实践应用型转变,同时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科研服务能力。

    遵循教育规律,塑造文化环境,综合发挥人才培养全员力量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实施学校发展综合改革,破解深层次的瓶颈问题,形成制度文化。

    学校在推进工作中抓住三个关键词:教育的根本在于“育”,即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要提高道德素养、提升全面素质;改革的根本在于“制”,即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从体制、机制、法制角度深化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在于“人”,即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受教育者、教育者都有一个发展权利、教育公平的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围绕着“育”“制”“人”去下功夫,在具体的运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管理为主线,即通过现代的治理体系和有效的管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与教学规律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师资队伍建设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师社会视野、行业经验、教育气质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文化熏陶与价值认同。

    应用型人才培养本质上是一个教学实践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教育思想的引领和教学思想的指导,同时必须强化“审辨性思维”,不断对教学实践的探索进行反思和总结,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特征和目标要求的研究。杉达学院面对“十三五”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挑战,提出“与众不同,追求品质,塑造未来”的核心发展理念,立足建设应用型、国际化的高水平民办大学,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将继续为培养社会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释放能量。 

    杉达大事记

    上海杉达学院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在过去25年来得到不断扩大和提升,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9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部分教授发起创办“杉达大学”。

    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为本科层次普通高校,校名为“上海杉达学院”,是上海市属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

    2005年8月,经上海市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5年10月,首届学士学位授予仪式举行。

    2014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是上海市民办高校示范校创建校;荣获全国先进民间组织,上海市文明单位 (连续七届),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学校概况

    上海杉达学院建有上海浦东、浙江嘉善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

    学校设有胜祥商学院、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外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传媒学院 (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作共建)、时尚学院 (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合作共建)、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公共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嘉善光彪学院 (校基础部)、上海现代服务外包学院 (与上海现代服务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共建)、创新与创业学院 (与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沪东工学院 (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继续教育学院等二级学院。

    学校设有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34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44.5%,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4.5%。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3万余人;建校以来,培养了4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

    专业建设

    学校重点建设五大专业群:服务上海外向型经济与国家自贸区的金融、贸易、物流、管理专业群;服务上海信息产业的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工程、电子商务、传感技术专业群;服务上海外向型经济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要的应用外语专业群;服务上海健康与医疗服务业的护理、康复、卫生教育、环境和食品安全专业群;服务上海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上海迪斯尼度假区的旅游、酒店等休闲服务专业群。

    学校积极培育三大专业群:服务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艺术设计、新媒体、时尚服装与服饰专业群;服务上海现代装备和制造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航海与航空服务专业群。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