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9月19日 星期二
8
专版

公益之城上海

公益精神蓄养城市温度


上图 (上、中) 公益相亲角让单身男女青年体验汉文化魅力。
上图 (上、中) 公益相亲角让单身男女青年体验汉文化魅力。
(下) 多项公益论坛及活动将陆续进行。

本版摄影 袁婧
题图 (左) 学校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公益义卖。
(中) 志愿者队伍进行公益骑行。
(右) 公益集市汇聚了社会人士的爱心。

    上周,第七届“上海公益伙伴日”如约而至。这个诞生于2011年的上海公益品牌,见证和记录着城市的公益温度。

    今年5月召开的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上海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我们相信,公益精神能够蓄养城市温度,一直以来,公益伙伴日都努力营造城市公益氛围。去年此时,第六届上海公益伙伴日发出倡议,要把上海打造成为“公益之城”,倡导“人人公益、处处公益、随手公益、快乐公益”的公益生活方式。

    2007年至今,民政部先后四次发布“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在全国294个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中,上海均位居前三 甲,这样的“爱心GDP”让上海市民引以为傲。

    一个有温度的城市,需要人人参与公益,处处可见公益。上海正以“公益之城”建设为核心,不断搭建制度化公益体系。弘扬慈善、践行公益,把“公益”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吸引和动员全社会各界人士,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加分。

    政策引导营造制度环境

    近年来,上海从制度层面打造完善了城市公益的“四梁八柱”,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两部地方性法规、一个“实施意见”。两部地方性法规是2009年制定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2012年出台的《上海市募捐条例》———这是全国募捐领域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一个实施意见”是2015年印发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本市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规范培育,推动慈善组织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009年上海制定了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民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出台13条鼓励政策;2012年制定了《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绩效评估导则》,这是对公益服务类组织在上海运作的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进行事先、事中、事后绩效评估的应用标准和依据;2014年出台规定,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实行了直接登记改革。

    2015年,以落实上海“市委一号课题”研究成果为契机,上海对社区生活服务类、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文体活动类、社区专业调处类等四类社区社会组织简化条件、优化服务。2016年市财政局出台规定对公益性社会组织给予税费方面的支持。截至2017年8月底,上海共有社区社会组织4515家,占登记社会组织总数的30.7%。

    资源统筹提供“源头活水”

    上海盘活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资源,确保城市公益总有“源头活水”。在公益捐赠方面,政府推动和民间发展有机结合,民间力量显示出良好发展态势;在募捐方式上,经常化的社会捐助日益成为主体;在组织培育上,基层社区慈善公益类组织逐步发展;在活动形式上,义工志愿服务正在成为新的慈善亮点;在实施效果上,制度化的日常慈善帮困蔚然成风。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各种新兴慈善业态萌芽成长,网络募捐、联合劝募、社区义卖、微公益等创新形式,让慈善透出勃勃生机。

    2016年,沪上社会组织共接受社会捐赠42.14亿元;全市建有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站点3240个,2016年共接收社会捐赠100.49万件衣被,其中1.53万包、共82.51万件送对口省等地。全市共建立各类慈善超市147家,爱心屋31家。

    近三年来,全市基金会公益事业支出61.24亿元,受益人群1500余万人次,涉及公益项目10800余个。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共有基金会395家,资产总和为161.48亿元,净资产总和为156.33亿元。2016年年度总支出28.57亿元,其中公益事业支出为27.22亿元,占总支出的比例为95.30%。2016年年度总收入43.13亿元,其中捐赠收入为33.17亿元,占比77%,捐赠收入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30亿大关,比上年增加4.79亿元,增幅为16.88%。

    福利彩票公益金持续支持城市慈善事业。2016年度全市福利彩票销售额44.98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14.11亿元。其中,上缴中央6.9亿元,各区留存2.72亿元,市本级留存4.49亿元。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实际使用46864.8万元,主要用于扶老类20个项目,助残类2个项目,救孤类3个项目,济困类1个项目,其他社会公益类11个项目;用于社区公益服务招投标项目4629.4万元。从2009年以来,民政部门每年安排上亿元的福彩公益金,面向社会组织实施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和创投。

    需求回应公益融入城市发展

    上海将公益之城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放在社会治理创新、民生福祉改善的大局中来谋划。

    人口老龄化、老人空巢化、家庭小型化等社会趋势催生了老人照料、子女抚育、家庭关系调适等服务需求;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催生就业援助、社会救助、心理调适、职工帮扶等服务需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催生社会融入、社会安全、社会保护等服务需求。庞大的社会需求为城市公益提供了重要舞台,成为公益之城建设的动力源泉。

    2016年度全市社会组织共开展公益活动项目3.31万个,举办各类公益活动84万次。政府购买服务项目2997个,政府补助项目2359个,受益对象715万人次。“蓝天下的至爱”等传统慈善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新兴慈善品牌也方兴未艾。

    社会组织、社工人才和志愿者是上海建设公益之城的骨干。上海共有社会组织14178家,社会团体4004家,民办非企业单位9839家,基金会335家。近五年来社会组织年均增长率7.2%。2016年全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数达到33.99万人,全市取得社会工作证书19308人。根据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统计,截至2016年底,上海注册志愿者共有2778189名,注册团体总数22504个,登记项目总数117537个。

    平台搭建促进跨界合作

    连续举办了7届公益伙伴日,主题逐年微调、逐年提升。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第五届“公益伙伴日”提出“新公益、新伙伴、新活力”主题。

    去年,上海市民政局启动了“公益基地”计划,把长期提供公益性服务岗位、服务项目并开展公益信息查询、公益服务记录、公益文化宣传的空间场所认定为“公益基地”,同时印发“公益护照”,供市民全方位记录公益行为。目前上海已有406家公益基地,涵盖了科技、教育、文化等10类部门,累计发放公益护照1.5万多份,领取对象包括7到70周岁的上海居民,其中35岁及以下占90%,尤其以青少年为主力。

    下一步,上海将继续推出重磅动作:广发“公益之声”,市民政局与SMG合作建设了全国首家公益性新媒体演播和发布中心,使上海的公益事业有了专属的媒体平台。打造万家“公益基地”,由公共事业单位、企业、村居委会、社会组织等申报,经审核批准后,统一标识和铭牌,计划在2020年建成1万家。推行“公益护照”,由公益基地对志愿者发放公益护照,与身份信息挂钩,对公益服务时间和公益捐赠内容进行权威记录。推出“公益发布”,自第七届公益伙伴日首次发布后,今后将继续发布本市公益数据,增进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和扩大慈善公益事业的影响。研发公益地图,让公益组织和市民都可进行搜索和查询,做到供需对接。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