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记者 沈湫莎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殷殷重托,是顺应全球经济发展大势的战略决断,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三年多来,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在申城上下加速蔓延,一张具有集中度和显示度的科创“成绩单”正徐徐展开
这是摆放在上海这座城市面前的一张时间表:2020年前,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2030年,要着力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殷殷重托,是顺应全球经济发展大势的战略决断,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聚焦这一国家战略,上海勇当“排头兵”“先行者”,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
这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三年多来,掐着这张时间表,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在申城上下加速蔓延,一张具有集中度和显示度的“成绩单”正徐徐展开———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如火如荼;超强超短激光用户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平台等一批大科学项目装置启动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等一批顶尖创新机构和平台正在张江汇聚……
“国之重器”聚拢,创新引擎澎湃,各类人才近悦远来———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迈进,当下的上海,正步入加速前进、全面攻坚的新阶段。对这座立志改变世界创新版图的城市来说,“科创”正在重塑城市品格,并将成为它最鲜明的特征。
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令人赞叹的“上海速度”
2017年3月5日,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置身浦东张江,处处弥漫着创新的气息:大学、科研院所与大科学装置高度集聚,探索前沿的基础研究,在这里一一开启。在今年7月中旬举行的市委全会上,市委书记韩正指出,要举全市之力、集全球资源,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迅速提高集中度和显示度。
科创中心建设从蓝图走向现实,关键在于顶层设计,而抓手则是“四梁八柱”。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表示,科创中心“四梁八柱”,好比一座坚实稳固的金字塔。自上而下层层解剖,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居塔尖,它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
自去年2月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以来,一批顶级大科学装置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开工的目标,展现出令人赞叹的“上海速度”。
据最新进展,上海光源二期工程第一条完工的线站预计在明年年底出光;第四代光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正在调束并开始建设用户装置和线站;去年年底开工的上海光源二期扩容工程,将再建16条光束线。再加上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优先启动项目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不久的将来,张江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聚地之一。
事实上,即便不算这些正处于建设或升级阶段的大科学项目,张江已经成为世界上大科学装置密度最高的地区。
超强超短激光装置项目负责人、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冷雨欣说,比建造“世界第一”的装置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优秀科学家利用装置,做最前沿的原创性研究。
至今已运行八年的上海光源,截至去年年底,共接待用户3.2万多人次,发表论文3200多篇。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初步揭示其工作机制和致病机理。围绕大科学装置,一种冲击世界前沿的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打造高端产业新动能
创新“高光时刻”频现
2016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本月10日,我国首条、全球领先、兼容CMOS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8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在上海投入运营。依托这条中试线,上海将打造中国完整的“超越摩尔”产业链,引领全球“超越摩尔”技术和物联网创新应用快速发展。这意味着,在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时代,我们可以不再“死磕”摩尔定律,不必跟在少数企业后面“较劲”,转而在传感器等其他新兴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不难发现,像这样与创新相连的“高光时刻”,正在上海不断闪现。伴随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0”已经或正在实现“从0到1”的飞跃。在一些科技领域,上海已跻身世界前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
对标全球,抢占科技制高点,上海正瞄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技术行业持续发力,力争在一些产业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同时,着力搭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不断打造高端产业新动能。
目前,世界五百强中最大的十家制药公司,其中八家已在张江建立研发中心,不少大型跨国企业也都加大了在张江的研发布局。数据显示,国家新药研发机构有30%来自张江,国家每年用于新药开发总预算的30%投入张江,全国一类创新药物有30%产自张江。
在“上海超导”,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千米级”二代高温超导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打破国外垄断,掌握了高性能“千米级”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核心生产技术,填补了中国高端生产装备在该领域的空白;在振华重工,自主建造的1.2万吨单臂起重船“振华30号”命名交付,其以单臂架1.2万吨吊重能力和7000吨360。全回旋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在上海联影,自主研发的高端医疗设备“联影96环PET-CT”首次打入日本市场,“中国智造”出口海外……捷报频传的背后,折射的正是科创能力提升对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下一个五年的目标愿景: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20%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4%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40%以上。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高层次人才近悦远来
2015年3月5日,全国人大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能否聚集全球一流的科技人才,让更多高层次人才近悦远来,是检验科创中心建设的试金石。
作为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罗斯曼目前主持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带领团队参与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大科学项目的建设。上海科技大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教授告诉记者,活细胞成像是一个非常前沿和极具挑战的领域,放眼全球,能够组织和领导这一项目的大科学家屈指可数,“我们希望让最有机会把这件事情做成功的人,在这里潜心做事。”
按照“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总体要求,站在国家战略和全球竞争的高度,上海发布的人才“30条”政策,紧紧围绕最难突破、也最关键的人才体制机制问题,从“放”和“破”上下功夫,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据悉,2015年至2016年,上海先行先试降低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简化出入境和居留手续、外国留学生直接就业等22项政策。
为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加速“纸变钱”,人才“30条”还明确,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扣除其处置过程中的直接费用后,其净收入的70%或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
聚焦精准引才,今年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启动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建设,从全球近3000万名专家学者、69个专业领域中,筛选出10万名高层次科技专家,包括3.6万名国际专家、1.3万名华裔专家和近5万名国内专家。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主任谭瑞琮介绍,平台将通过对热门重点领域人才数据的深入挖掘,建立重点领域人才清单。比如,聚焦人工智能、纳米材料、量子信息等领域,平台可以结合论文关键词和作者合作网络等信息,构建重大科技领域的人才榜单,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构建产业链、组建产业联盟提供基础人才的信息支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