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9月11日 星期一
3
综合

制度创新引发市场“化学反应”,上海各职能部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优良环境

双创基因快速融入申城血脉


    ■商事制度改革红利激发市场热情 截至今年6月底,本市各类市场主体共221.16万户,同比增长8.1%,其中企业176.78万户,增长9.1%。在新设企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达到12.82万户,占整个新设企业户数的92.1%

    ■创新创业的人才环境持续优化 上海市公安局已签发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各类出入境证件50.21万证次,办理科创新政市场化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439人,较“人才30条”新政实施前同比增加约8倍

    ■本报记者 徐晶卉

    当初盒马鲜生在浦东金桥国际商业广场准备开办全国首家新零售门店时,联合创始人沈丽原本以为,这种新业态的许可证办理会很折腾,结果却是意外的惊喜———公司提交注册材料后,五个工作日内就拿到了许可证,而且是首张“双证合一”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为新业态的起步开了个好头。

    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平台,近年来,上海各职能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新政,用更具创新力度的市场准入门槛、更具前瞻性的商标注册改革、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把双创基因融入上海“血液”,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营造优良环境。

    一张“准生证”,扶稳了新业态

    盒马鲜生究竟是超市、传统餐饮,还是网络订餐服务?这个马云口中的“四不像”,如今正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所接受,但它2015年底在上海创立之时,市场监管部门还是第一次碰到这种“怪物”,这张“准生证”到底能不能发?

    “盒马鲜生是集食品销售、餐饮功能于一体的新业态,如果严格按照惯例,把餐饮服务和食品流通分隔开,消费者体验就会下降,企业的创新活力就不存在了。”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分局副局长王志闻说,对企业摸底后,监管部门启动O&K窗口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审批服务“只说Yes不说No”,一线工作人员及时上报、快速反应、协调解决,最终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施了餐饮服务和食品流通许可证“两证合一”制度。

    这张新的“准生证”的含金量不一般,但这样的创新力度很快在上海各区成了普遍现象。盒马鲜生是连锁店,第二家店设在杨浦区,监管创新的脚步又往前跨了一步。杨浦区市场监管局局长周伟告诉记者,他们在全市率先发出融网络订餐、传统餐饮、食品销售于一体的“三合一”食品经营许可证,“对于三种业态合一的新零售,创新的业态需要创新的监管,未来我们将对这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生鲜、餐饮、电商合体的企业,形成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企业监管标准。”

    如今,上海已是包括新零售在内各种新业态的“超级实验室”。其背后,监管部门的创新、快速反应能力是重要的助推器。

    源头活水来,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如果在同济大学国家科技园走一遭,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创业者的年轻化趋势。在这里,随处可以见到创业大学生的身影,尤其是电商、短视频等新业态,爆发出蓬勃生机。

    这样的活力源于商事制度改革的一大红利———“集中登记”和“一址多照”制度。2015年3月,市工商局对外发布 《上海市企业住所登记管理办法》,一栋大楼可成为一百甚至上千个企业的注册住所,为年轻人群创业开了一道口子。如今,两年半过去了,创业活力被彻底激发出来:在杨浦区,28个集中登记地破解了制约投资创业的场地资源瓶颈;在浦东新区,66个集中登记地已推动2.6万户企业创新创业……

    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平台,改革红利一波波涌现。去年10月1日,上海全面实施企业“五证合一”改革,登记数据共享部门扩大到社保、统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全部市场主体的“五证合一”。截至今年6月底,本市共累计发放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1649716张。

    红利释放进一步激发了市场热情。根据市工商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本市各类市场主体共221.16万户,同比增长8.1%,其中企业176.78万户,增长9.1%。在新设企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达到12.82万户,占整个新设企业户数的92.1%。

    创新路上,配套措施“贴身相随”

    在漕宝路虹梅南路口,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的装修工程已接近尾声,正在进行最后调试,而早在今年4月,协作中心工作人员就已接受上岗前培训。“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月底就将挂牌运行,承接起长三角地区商标注册审核工作。”市工商局商标监管处处长林海涵告诉记者。

    当创业者敲开双创大门时,一整套全方位的配套措施将贴身相随。在商标保护领域,商标注册本地化仅仅是一个开始,林海涵告诉记者,不久的未来,上海将可进行商标国际注册,直接对接世界知识产权中心。正在谋划“走出去”的沪上企业,尤其是上海自贸区内的企业,“足不出沪”就能拿到“国际名片”,这对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块优质跳板。

    去年9月,上海推出“人才30条”新政,提出海外人才引进、户籍政策、国际人才试验区、职称制度改革等30条政策措施。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澳大利亚籍华人任和2010年被中国商飞公司引进,主持中国民用大型客机客户服务研制的科技创新和核心基础能力建设。此前,他一直希望申请永久居留,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新政推出后,按照市场化渠道,任和很快拿到了永久居留证。

    数据显示,上海市公安局已签发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各类出入境证件50.21万证次,办理科创新政市场化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439人,较新政实施前同比增加约8倍,进一步保障创新创业的人才环境持续优化。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