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多吃主食死得快”“多吃肉才健康”———最近一周,这个话题在媒体和微信朋友圈引发热议,冲击着不少人的健康饮食观念,也引起国内外预防医学界与营养学界的广泛质疑。
8月29日,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两篇论文提出:“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增加了死亡率,而高脂饮食降低全因死亡率。”这是否意味着,可以放开吃红肉了? 各国膳食指南所倡导的健康饮食建议,都被这两篇论文颠覆了?
中国营养学会基础营养分会主任委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旭说,这项被朋友圈刷屏的研究,使营养学家、公共卫生专家多年推进的公众健康膳食理念经历了一次倒退,对我国本已居高不下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相关过早死亡率,无疑是火上浇油。
可以放开吃红肉了?
这两篇论文均基于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牵头完成的“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队列研究,其中包括18个国家、约13.5万人群,长达约7.5年的追踪。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这么几个:每天摄入375克至500克的蔬菜、水果和豆类在降低非心血管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上效果最明显;增加脂肪摄入总量和不同类型的脂肪均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相关,相反高饱和脂肪摄入与中风风险下降有关;高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基于这些发现,作者认为,全球膳食指南需重新考量。
后两条结论引起了全球预防医学和营养学家的质疑,亦让不少临床医生担忧。一位上海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说:“我们有时在做手术时,病人重新缝合的血管没多久就被堵住了。结果下手术台一问,病人平时大鱼大肉。居然还提倡高脂饮食? 这血管堵住,说不定就得截肢了!”
不靠谱研究可信度低
记者从多位专家处得知,这项研究本身存在诸多数据引用和分析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并不靠谱,也无法推翻现有的膳食指南。
英国牛津大学终身教授、国际知名慢病防治与研究的流行病学专家陈铮鸣表示,这项研究涉及的人群点过多,每个点样本人数又不大,但生活方式及死亡率差别较大,所以分层分析不到位,得出的结果只能是群体关联———这是相当弱的证据。
林旭说,研究中所涉及的“高碳”人群,大多来自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穷困地区人群不仅食不果腹,往往伴有营养缺乏,同时也缺医少药,且急性传染性疾病风险较高。“这些增加的死亡率,究竟来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过高,还是由营养缺乏、卫生条件有限所致?研究并没有控制和排除这些干扰因素。”
均衡饮食不可偏废
对普通人而言,更重要的是,究竟怎样吃才健康?多位专家表示,还是应该根据现有的膳食营养素推荐量,依个体情况而调节。
以脂肪摄入为例。在我国现有膳食指南中,之所以限定脂肪摄入比例,是因为现代社会的餐饮中,人们太容易摄取大量油脂,所以要提倡少油,但脂肪本身也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之一,摄入量太少也会出问题。健康的膳食模式应该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尽量限制或控制加工肉类和红肉的摄入。
林旭认为,在营养知识的传播中,要以多项大型研究的可靠数据为基础,并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获得学界公认的内容为准则。毕竟,一项论文所获得的结果仅仅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和可能,还需更多的检验,才能去芜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