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9月03日 星期日
3
综合;公告

晚上8点,奉贤区五年级教师杨春兰刚结束家访回到家,翻开工作笔记记下学生姓名———

她特别注明:“隔代抚养,需重点关注”


    ■本报记者 朱颖婕

    “今晚又家访了两家。一家是双胞胎姐妹,但是家里没风扇,也没坐的地方,热得够呛。另一家约了好几天,但家里一直只有老人,今天孩子爸爸终于在家了。”奉贤区洪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杨春兰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刚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那时已经是晚上8点了。她依旧翻开自己的工作手册,记下这两家孩子的姓名,并在后面备注:“隔代抚养,需重点关注。”

    杨春兰告诉记者,由于学校地处郊区,80%以上生源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今年夏天,全校“语数英”教师集体出动,冒着高温、大雨,挨家挨户敲开500多名学生的家门,“有些学生住得偏远,连手机网络信号都很不稳定。”然而,真正令老师们惊讶、忧心的是,父母角色缺位和隔代抚养情况相当普遍,导致家庭教育缺失、亲子关系失调等问题———这些孩子更需要老师、家庭的关心和温暖。

    “从醒来到睡下,见不到爸爸妈妈”

    倩倩和妮妮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开学后被分入不同班级。临近开学的一个下午,倩倩的数学老师杨春兰和妮妮的班主任陆爱丹一同前往家访。

    孩子奶奶操着一口本地话,热情地邀请两位老师进门,姐妹俩闻声从房里出来。环顾四周,两位老师被家中的景象“惊”到了:这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客厅里没有电视机,也没有空调、电扇,只有一张沙发,上面堆满了杂物;双胞胎姐妹和奶奶共用一个房间,妹妹妮妮的书桌在阳台上,姐姐倩倩的书桌则挨着床边,甚至没有一把椅子。

    “孩子爸爸妈妈都不在吗?”对于老师的疑问,奶奶略显尴尬。原来,孩子父亲在联防队上班,每天需要“随叫随到”,连轴工作到凌晨回家属于常态;孩子母亲则在服装厂工作,忙的时候经常晚上9点多才下班。姐妹俩在一旁补充道,每天早上醒来直到晚上睡觉,都见不到爸爸妈妈。父母经常不在家,平时管教孩子的机会很少,所以姐妹俩的衣食住行和学习,几乎都由只有小学文化的奶奶一手包办,属于真正的“隔代抚养”。

    在老师看来,“隔代抚养”虽是无奈之举,但弊端不容忽视。首先,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责任无可替代。而且,如果祖辈文化程度不高,抚养孩子的结果往往是“养而不教”。更不要说由于“隔代亲”,不少老人习惯宠孩子,反而无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心里有一杆秤,会给他们更多温暖”

    在倩倩和妮妮家的45分钟,杨春兰和陆爱丹一直站着。比起身体的疲劳,真正让她们担忧的是,之后应该怎样帮助这对姐妹。

    “我们心里有一杆秤。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们会在课堂上更关注这些孩子的成长,给他们更多鼓励和温暖。”杨春兰说,在了解每个家庭和学生的特殊情况后,对症下药地回应他们的需求,既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家访的意义所在。

    陆爱丹坦言,根据她和家长们相处的经验,其实很多家长都想管教孩子,但一方面不了解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了“暴力解决”等错误方法;另一方面因工作忙碌,只能请孩子的祖辈代劳。基于此,学校特别采取了一些措施,帮助“隔代抚养”家庭提高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质量。比如每学期定期召集这些家长,包括学生的父母和爷爷奶奶来校,和班级任课老师、德育老师、学校领导座谈。每学期的家长会上,学校也会邀请优秀家长代表分享家庭教育经验。

    归根到底,家庭教育最关键的主体还是孩子和家长。“最基本的家庭教育,始终是陪伴。”杨春兰说。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