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多少人还记得这句“国民广告”?
它是白丽香皂的广告词,诞生于杨树浦路2310号,原来的上海制皂厂。
工业之路杨树浦生产过很多“国民日用”,上海制皂厂的肥皂产品曾是万千家庭的必需品,蜂花等国货品牌至今仍然广受追捧。
■本报记者 钱蓓
上海制皂厂早已搬离杨树浦路,工厂所在地块因滨江开发而被收储,此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待开发的地块被封锁,时间在这里一停就是好几年,草木无人干扰,恣意生长,九十多岁的老建筑破损斑驳,天然带有画意。门卫很烦恼地说,总有艺术院校的学生想要进去拍照取景。
一套洗浴装置
重访老厂房很有意思。上海制皂厂入口处有栋矮楼,楼顶砌了形似白色浴缸的大型装置。与之紧邻的高楼侧墙横生一只巨大的水龙头,正对下方浴缸。这套“洗浴装置”如此仿真又如此巨大,站在楼底下反而觉察不出,必须走出一段距离才能看清全貌。
也许因为楼房无人维护,“水龙头”已和墙面分身,躺在地上。隔着时间的距离看当年“肥皂王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了几分当代艺术的味道。
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经理钱亮打了几通电话,说服门卫放我们进去。保安交代:厂房看看可以,别走进去,楼太破了,危险。
上海制皂厂最老的房子建于1923年,是英商建造的生产车间。房子主体犹在,破损严重,透风透雨,有些梁柱和窗框悬在墙面,像是随时会往下掉。不过英式红砖依旧色彩鲜明,碧绿的爬山虎攀附其上,墙上空窗框出一块块蓝天白云。上海制皂厂所在地块今后将用于商业开发,1923年的旧厂房作为工业遗存保留,等待修复再利用。
解放后建成的厂房损毁情况稍好,我们在制皂厂的员工食堂看到了国家领导人题词、工厂广告画和生产照片。靠近工厂主干道的白墙,用不同的颜色刷着白丽、蜂花等等品牌字样。
今夕码头景观
上海制皂厂厂区占地7万平方米,工厂大门朝着杨树浦路,进门往里,走到另一头就是黄浦江,工厂有个临江码头,目前还有人在码头工作。参观工厂期间,不时见人骑着共享单车进出。
钱亮说,杨树浦路工厂依江而建,大多数有自己的专属码头,生产原料由此运入,产品在此装船运往四面八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沿线工厂陆续关停搬迁,码头也逐渐弃用。
杨浦滨江南段岸线长5.5公里,杨浦大桥以西的2.8公里已经全部贯通。上海制皂厂位于杨浦大桥以东,工厂码头会纳入滨江沿线整体设计,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黄浦江上各种船只来来回回,一艘补给船、几条工程船分别停在制皂厂码头两侧。这条生产性岸线曾经的热闹很容易“脑补”,在产业辉煌时期,上海制皂厂每年生产各类肥皂近十万吨,在全中国大大小小的商店都能见到那些五光十色的肥皂。蜂花檀香皂、上海药皂、扇牌洗衣皂、上海硫磺皂,它们特有的香味是很多人生活记忆的一部分。
老厂新生之路
赭石底色包装纸印有蜜蜂和碎花图案,两层腰封十字交叉,再加一个金色奖章图贴———蜂花檀香皂的经典包装几十年不曾改变,生产香皂的老工业企业则在历史中沉沉浮浮,几经变迁。
民国时期外资相继来华设厂,英国联合利华公司在杨浦投建的肥皂新厂就是上海制皂厂的前身。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商中国肥皂公司被日本帝国油脂株式会社接管,工厂六成的生产线用于制造洗衣皂,作为军需品以供日军使用,甘油生产车间也转产航空润滑油。
上海解放后,中国肥皂公司仍由英商经营,由于经营不善、负债过重,英商自愿以厂抵债,工厂在1952年7月由华东工业部接管。1957年7月公司改名为上海制皂厂。改革开放后,上海制皂厂与英国联合利华公司先合资再独立,在外资冲击、产业下坡的过程中遭遇生存危机。
2007年,上海制皂厂从杨树浦路搬到普陀桃浦地区。现在,企业再度搬迁,落户安徽马鞍山,工厂将在今年年底建成投产。
这家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历程是上海轻工业史的缩影。杨树浦路上的老厂房今后将以什么面貌重新亮相,将如何记录和传承历史,是留给开发者的题目。
去年,复旦大学调研团队与杨浦区委宣传部、区政协合作,对杨浦滨江工业遗存作了调研并形成报告,我们获得调研组及杨浦区相关部门独家授权,选登、摘编有关上海制皂厂的报告,听老员工讲“肥皂王国”的故事。
链接
上海制皂厂的前世今生
上海制皂厂的前身是英国联合利华有限公司在上海杨树浦购地创办的英商中国肥皂公司,当 时登记资本额为800万银元,分80万股,英商购置土地200余亩,其中80余亩是建厂基地,余下的机动备用。
中国肥皂公司1923年动工建厂,1924年竣工,1925年正式投产。厂内设备均向英国定制,生产“祥茂”“日光”等牌号的洗衣皂,以及从制皂废液中提取粗甘油。投产当年的肥皂年产量4183吨,号称远东最大制皂厂。
1929年,公司筹建中国最早的纯甘油生产车间,年产甘油1080吨。
1931年,公司增建香皂车间,生产力士香皂。
1935年,公司建造人造奶油车间,生产人造奶油(Margarine)和色拉油(Salad Oil)。解放前公司肥皂产量最高的一年是一百万箱,约为2万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商中国肥皂公司由 日本帝国油脂株式会社接管,六成的生产线用于制造洗衣皂,作为军需品以供日军使用,甘油生产车间也转产航空润滑油。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复归还英商经营。但此时华商皂厂的技术日益完善,加上进口原料运输不畅以及国统区货币大幅贬值,公司产量日益下滑,1946年的产量不到抗战前的五分之一。
上海解放后,中国肥皂公司仍由英商经营,由于经营不善、负债过重,英商自愿以厂抵债,1952年7月 由华东工业部接管,并改名为华东工业部中国肥皂公司。嗣后,在行业改造中,南阳肥皂厂、五洲肥皂厂、中央香皂厂等上海原有的肥皂厂或其中的肥皂车间相继并入该公司。1957年7月,公司正式改名为上海制皂厂。1960年10月,五洲固本肥皂厂并入。
到1987年,上海制皂厂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在册职工2026名。全厂有4个主要生产车间,年产各类肥皂近十万吨 (其中香皂产量为3万吨) 和甘油4500吨。主要产品有固本、箭刀、扇牌等洗衣皂;虎牌软皂,上海、扇牌等药皂;蜂花、上海、美加净、天鹅、白丽等40余种香皂和香药皂;蜂花、海鸥、扇牌等液体皂;各种工业用皂以及扇牌特种试剂、药用和工业等甘油。
1979年,蜂花檀香皂获国家银质奖,上海制皂厂形成蜂花、美加净、白丽、上海、扇牌和固本6大系列,在国内市场占领先地位,产品远销欧洲、美洲。
1994年,由上海制皂厂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上海制皂有限公司成立。
2007年,上海制皂厂搬迁至普陀桃浦地区。
2017年,上海制皂厂搬迁至安徽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