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9月02日 星期六
5
经济观察

国内跑马圈地碰到“天花板”海外“蒙眼狂奔”要过几道槛

共享单车漂洋拓“蓝海”


    ■本报记者 唐玮婕

    在交通法规完善的发达国家,随骑随停的模式往往会遭遇水土不服,严格的管理必将带来成倍增长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除此之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还规定,骑自行车必须戴头盔,头盔的配套、车辆的清洁和失窃,也都是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刚刚过去的这个8月,对共享单车企业来说是个“多事之秋”。继杭州、福州、郑州陆续禁止在城市里投放新共享单车后,8月18日,上海市交通委向各大共享单车企业发出“告知书”,要求企业暂停新增投放车辆,一旦发现,将作为严重失信行为纳入企业征信档案。8月22日,广州市交委透露,该市决定设立广州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专业委员会,并明确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应避免无序竞争,近期要暂停新车投放。

    国内的疯狂扩张之路被“踩刹车”,在这个背景下,ofo和摩拜这两大共享单车巨头在海外市场的角力,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先看ofo:8月3日,宣布进入马来西亚的马六甲;8月9日,宣布将进入日本的东京和大阪;8月17日,宣布进入美国西雅图;8月21日,宣布进入英国牛津,并宣称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英国共享单车管理协会认证的无桩共享单车企业”。

    再看摩拜:8月23日,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市举行投放仪式,正式登陆日本共享单车市场。日本用户可从应用商店下载摩拜App,关联信用卡完成注册;8月 30日,宣布进入清迈大学校园,并预告将于本月起登陆曼谷,开拓泰国市场。

    无论出于国内“红海”市场的竞争压力,融资画饼的迫切需求,还是要做全球企业的勃勃野心,共享单车“出海”的理由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条看似情怀满溢的道路,注定不会那么好走。

    “抱团”漂洋过海

    就在今年3月,摩拜单车选择新加坡作为试水“国际化”的首站,运营初期主要投放在当地的地铁车站及大学校园等人口稠密、需求热点区域,骑行30分钟向用户收取1新加坡元,同时需要押金49新加坡元。

    随后,摩拜又相继进入了英国、意大利等欧洲数个城市。最新的消息是,8月其在日本的布局浮出了水面,第一落点定为北海道的札幌。摩拜在札幌并非单兵作战,合作伙伴包括了日本的便利店、药妆店、不动产管理公司等,有望提供数百个停车场。按照初步的计划,摩拜打算在札幌投放数千辆共享单车,活动期间的优惠价格为30分钟50日元 (约合人民币3元),比起国内0.5元、1元的定价稍贵,最终的定价则会根据试点期间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摩拜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公司已经在海内外100多个城市运营超过500万辆智能单车,日订单量最高超过2500万,注册用户超过1亿。根据计划,到2017年底,摩拜会进入全球的200个城市,为当地市民提供服务。

    “出海”行动的风起云涌,其实与融资进展紧密相连。今年6月,摩拜刚获得新一轮超过6亿美元的融资,而今年以来其累计融资已超过10亿美元。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王晓峰曾公开表示,融资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加速国际化进程。融资之后,摩拜的国际化加速,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看过了摩拜这边的“出海”实录,另一边,竞争对手ofo自然不甘示弱,也在不断加速进军海外。目前,小黄车已经在美国、英国、新加坡、哈萨克斯坦、泰国等国家开展业务。根据ofo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其在全球150个城市同步运营,连接车辆近650万辆,日订单超2500万,用户累计骑行达10亿次。公司还宣布计划在9月进入日本市场,与和当地政府开展合作的摩拜不同的是,ofo将与当地的通信巨头软银合作,直接在东京、大阪开展相关业务。按照公司联合创始人于信的说法,到今年年底前,ofo预计会在2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投放车辆超过2000万辆,而大部分海外服务会集中在欧洲和东南亚。

    国内打成“巷战”海外“圈地”一样很残酷

    欧美等地的共享单车服务已经发展了多年,比如,欧洲已有至少700个城市有共享单车服务,不过大多都是传统的有桩式共享单车,缺点是占地面积大,无法实现随时随地用车还车。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美国消费者对于共享单车模式的认可已经被验证。即便运营不佳,有桩式共享单车在美国的投放和使用依然在不断增长。2016年,美国自行车出行量增长25%,超过2800万次。其中,绝大部分自行车出行通过共享单车系统实现。以纽约Citi Bike为例,其去年使用量增长40%,总量达到1.4亿次。

    无桩式共享单车在中国率先发芽,很快席卷全球。在这种情况下,沿用相对传统的有桩式共享单车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眼下,海外的共享单车企业也开始不断冒头。在纽约,除了近几年涌现出来的Citi Bike,市场上的弄潮儿还包括Ford GoBike、Lime Bike、VBike、Motivate等品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最大的公共有桩 自行车运营商Motivate,在九个都市地区都开展有业务,并且获得不少政府资金和资源支持。而在新加坡,当地的新兴共享单车公司oBike一开始就投放了1万辆自行车,远超ofo在当地的投放量。可以想见,国内这些共享单车企业要去海外抢地盘,尽管市场看上去仍有潜力可挖,但残酷的竞争肯定无法避免。

    再来反观国内的情况,由于整个共享单车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多个城市接二连三采取了限制投放措施,一些平台的烧钱行为还在继续,而“黯然退场”的也不在少数。随着两大巨头与身后对手的距离开始拉大,资本肯定会越来越倾向于前者。于是,“出海”几乎成了一根救命稻草,或者说是挽回投资者信心的一针强心剂。对于第一梯队来说,进军海外不仅听起来满是情怀,更是其所处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谈及国际化的问题,公司总裁胡玮炜表示,摩拜做国际化并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做给投资人看,而是从成立这家公司的第一天起,就把自己想像成一家国际性的公司,就没有把目光局限在中国。

    有意思的是,于信的说法也很类似,“由中国创造的模式开始被国外所模仿,这无疑是一个契机,我们可以去做一家生来就是全球公司的公司。而实际上,ofo从最开始就是要做一家全球性公司。”在于信看来,“短距离出行”的刚性需求在不同国家都存在,这种商业模式在长期来看会适用于各个国家的市场,机会大于挑战。

    全球运营有“情怀”远远不够

    事实上,在“出海”这件事情上,国内两大共享单车巨头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早在今年1月,位于第二梯队的小蓝单车第一个跳出来,在拿下高达4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后,高调宣布进军美国旧金山和澳大利亚悉尼市场。当时,这家公司一度号称要在旧金山湾区等地投放1万辆无桩单车。可惜,仅仅过了两个月,面对旧金山市政府各种限令和罚款,小蓝决定暂时“收手”,“出海”计划最终搁浅。这一前车之鉴,足以提醒一票国内的共享单车企业:全球化运营和“讲故事”不是一回事。

    海外市场中,新加坡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共享单车“出海”的兵家必争之地,摩拜和ofo就不约而同把这里作为进军海外的第一站。从实际的运营情况看,用“喜忧参半”这个词来形容或许比较贴切。

    喜的是,至少从两大巨头各自报出的数据看,用户数量、使用次数都在稳步增长;忧的是,跟随着摩拜、ofo的脚步,“地头蛇”oBike也加入了投放大战,很快将近3万辆自行车出现在这个城市国家,全都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解锁和付费。街头骤然增加的自行车让市民频有怨言,经过初期宽松的监管期后,当地政府决定采取行动:“将严格限制不作区别、随处停放的共享单车公司。”

    事实上,在中国,包括上海、深圳等城市最近也在对共享单车带来的乱停车、局部过剩采取严厉的限制措施。而在国外不少城市,不仅对于共享单车的停放和管理、运营和维护有着严格的规定,损坏的车辆如果不及时处理,更会面临高额的处罚。比如,日本对自行车违章停车有较为严格的处罚规定,相关部门有权撤去随意停放的自行车。在日本大部分城市,如果想要“赎回”被撤走的自行车,至少需要支付2000日元 (约合人民币120元)罚金,部分城市还会收取代为保管自行车的保管费。

    显而易见的是,在交通法规完善的发达国家,随骑随停的模式往往会遭遇水土不服。严格的管理必将带来成倍增长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除此之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还规定,骑自行车必须戴头盔,头盔的配套、车辆的清洁和失窃,这也都是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胡玮炜曾公开表示,“进入一个城市,不是拿几辆车扔在路上就好,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让外国城市相信一家中国公司可以把共享单车做好。除了车辆设计和支付方式要适应当地需求,还要学习如何与外国政府打交道、如何服务好当地用户。”

    业内人士也指出,共享单车出海必须要熟悉当地政策、风土人情,和当地政府沟通建立关系获得支持,适应当地的用户使用习惯,以及做好与国外本土同类创业企业同台竞技的准备。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