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8月26日 星期六
7
社会观察

儿童康复

孩子返校才是目标


题图:儿童康复治疗师在为患儿进行步行训练。
上图:职业康复病人正进行手指功能训练。
左图:医生们正在探讨手术方案。
下图:职业康复病人正在训练上肢运动控制能力。
上图:职业康复病人在做上肢力量和耐力训练。
右图:职业康复病人正在进行下肢重心转移训练。
下图:职业康复病人在进行建筑工工作模拟训练。

    ■本报记者 何易 实习生 吕恒

    这已经不是东东 (化名) 第一次在阳光康复中心的儿童康复科做物理治疗了。不过这一天有点特殊,走进物理治疗室时,他发现了另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小男孩。他们俩对望了一眼———东东立刻明白了,那是他的“小病友”。

    今年5岁的东东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者,这是一种常见的脊神经和周围神经的脱髓鞘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四肢软瘫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这个病由病毒引起,得病后全身无力,我们要尽快把孩子的肌肉力量练上去,让他们能走路,最后回到学校去。”阳光康复中心儿童康复科治疗师张蓓华介绍说,“新来的小病友排斥康复治疗,我们反复考量后,决定把他和东东安排在一起,两个人共同训练,相互促进。”

    为了缓解东东肌无力的症状,东妈每周二、四都坚持带他来儿童康复做治疗。对于东妈而言,最令她欣慰的,是看到孩子每天在一点点进步,“治疗师问我愿不愿意让东东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锻炼,我同意了,希望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更好地促进恢复。”

    由于反响良好,结对疗法在儿童康复领域的应用正越来越广泛。“与之相类似的还有针对自闭症孩子的同伴介入疗法。”张蓓华说,通过同伴介入,一些不理解社交规则的孩子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进步。“怎样和朋友一起玩耍”,这个许多孩子似乎生来就会的技能,在这群患有自闭症、唐氏综合征、语言发育迟缓等疾病的特殊孩子中间,往往需要反复教导。在参与学校生活的时候,除了日常生活能力的缺陷,他们还经常会有一些行为问题。比如没有集体观念,上课时会跑来跑去,打扰到别人;有些孩子控制不好手的力度,明明是想表示友好,但总会打得人很疼。为此,儿童康复科每周都会进行两次常规融合教育活动,每半年会举办一期规模稍大的集体课程,“预演”校园里的情景,让孩子们提前熟悉热身。

    儿童康复的目标,是引导患儿走出医院,回归学校。近年,儿童康复科还与全市各辅读学校开展了多种合作,努力实现特殊教育老师和治疗师的“医教结合”。张蓓华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孩子在生理上相对康复后,在心理上也能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此外,康复中心每月免费开展的“家长学校”服务,也很受欢迎。儿童康复科会组织治疗师或专家给家长们上课,并开展亲子活动。一位自闭症孩子的妈妈表示,因为活动形式丰富,课程有“干货”,他们经常全家一起出动来参加“家长学校”。据统计,“家长学校”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十几期,很多家庭每期都来。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家长学校”活动的开展,康复中心还凝聚起一批家长志愿者,并开展起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家长志愿者活动是我们从去年开始推出的特色活动,每月一次,主要是发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给家长上课,互相交流。”张蓓华介绍。

    东东病了以后,急性子的东妈常常处理不好自己的负面情绪,白天心烦意乱、晚上失眠不安,甚至不知道怎么面对孩子。而自从参加了“家长学校”的志愿者交流活动,她的情绪已经平静多了,“父母们在一起,会分享看护孩子的经验,也会交流自己的心情和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自己并不孤单。”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赵立荣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