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不仅承担着卫星发射实时测控任务,还承担着我国所有在轨航天器的长期管理,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卫星“大管家”。中心目前长期管理着我国100余颗在轨卫星,承担着卫星日常遥测监视、轨道控制、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在轨管理任务。
随着在轨卫星数量的不断增多,“多星管理”成为一个新课题。令人吃惊的是,值班人数在下降:前台值班编组由2010年的每班次20人管理50余颗卫星,优化到目前每班次7人管理100余颗卫星。这是如何做到的?
“自动化联网控制。”中心网管室副主任高惠荔进一步指出,盲目增加管理人员,并非治本之策,中心将测控设备管理与航天器管理分开,将设备联网,如同火车、飞机那样调控。何时启用设备,启用哪个位置的设备,设备跟踪哪颗卫星,航天测控网逐步实现了“有人值班、无人值守”的自动化运行。
2009年的初秋,中心工程师李方正和同事们一起围在亲手制作的“卫星守卫祖国”蛋糕前,为远在苍穹中的主角———实践六号双星过生日。李方正早已把卫星当成自己的孩子。孩子有时也会“感冒”“发烧”,他就会想尽办法“治病”,排除故障,让它们在太空中“舒适”地翱翔。
如今,这对“双胞胎”卫星已经工作了13年,超期服役了11年。中心航天器长期管理部主任刘军透露,依靠“太空医生”们延年益寿的“药方”,我国的很多卫星,都处于超期服役状态。相当于一颗卫星干了多颗卫星的工作,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地上的“牧星人”诊断“天上星”的难度非常大。“我们收集整理了国内外1800余次故障案例,建立10多万条诊断知识,自主研发了航天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解决了航天器微小故障发现晚、分析慢、定位难等难题。”中心航天器长期管理部高级工程师李卫平说。
效果显而易见:2009年,中心管理卫星约为80多颗,卫星故障率为2.7次/天;2017年,卫星数量大幅增加,故障率却下降了一倍。故障诊断与维修水平的提升,将很多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