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星空显功勋,征战苍穹远。寂寞塬上花,独自开成苑。埋骨青山伴寒星,换得丹心暖……
2009年,对中心航天器长期管理部总工程师樊恒海来说是充满亏欠的一年。老父亲已经89岁高龄,被查出肺癌晚期;爱人被查出患有低度恶性平滑肌肉瘤,需要住院手术并进行化疗;孩子面临着6月份中考。任务进行到关键时刻,家中多次传来老人病危的消息,他唯有把对老人的牵挂藏在心底。当任务完成,他已经永远失去了与父亲见面的机会。
由于我国无法像美俄那样全球布网,为了增加测控网覆盖率,我国在原有固定测控站的基础上,兼顾发展了活动测控站,有效地填补了盲区。活动测控站又被称为“现代大篷车队”,他们走南闯北,四海为家。有这么一组数字:50年来,活动测控部人员外出执行任务期间,有150多人在爱人生小孩时无法照顾,有100多人在直系亲属病危病故没能回去。
2013年,第二活动站圆满完成神舟十号任务。通信队队长张斌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家。父母听说儿子坐的火车途经老家甘肃天水,说什么也要见儿子一面。列车不能中途停车,于是,张斌和父母约定在火车经过路口时透过车窗“看一眼”。
由于列车晚点,张斌的父母和爱人一直等了6个多小时。晚上11点多,列车终于来了,为了能让儿子看见自己,父母把车灯双闪打开;而另一边,眼看就要经过路口,张斌和同事用尽全身力气齐声喊出:“妈……”
远处的身影向列车挥手,张斌有一肚子话和父母妻子说,可列车已无情地驶出百米之外,张斌哭成泪人,他的同事们也感同身受……
正是这平凡的大爱,铸就了中国测控走向辉煌。
“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测控实现上得去、看得见、摸得着、控得住。”刘军说,“在测控网的利用率、自动化程度、控制精度等方面,我国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多位专家的口中,最能体现测控技术水平和能力的一个词就是精测妙控。精测是基础,妙控是目的。目前,近地轨道航天器位置确定精度最高可达厘米级;地球同步轨道航天器位置确定精度可达几十米;月球轨道探测器位置确定精度可达公里级;对我国载人飞船、嫦娥探测器及各类返回式卫星,能够实现高精度返回控制计算和落点预报,精度优于1公里,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不过,刘军坦言,在测控网的覆盖率和测量手段方面,我国和国际最高水平之间仍有差距。此外,新形势下,中国测控还面临诸多挑战。“实时发射任务显著增多,高强度、高密度成为常态,要保证高质量,就要继续提升人才、技术、设备的管理,让测控网高效稳定的运行,发现问题后立刻处理;大数据航天器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地服务用户方面也存在挑战,考验卫星管理的创新;空间碎片的增多,空间环境并不乐观,在轨航天器的安全面临威胁。”
他认为,未来,测控人可在深空探测、智能化和国际合作等领域进一步探索。“在嫦娥三号任务中,中心采用干涉测量等先进深空测量手段,确保探测器精准落月,顺利开展月面探测等空间技术试验,这为我国后续开展火星等极远星际探测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心正在尝试‘从自动化到智能化’,让人的想法变成机器语言,让机器和卫星对话;而国际合作,不仅能带来理念、协议上的接轨,还能促进人员和技术的交流,提高测控网的利用率和覆盖率,省下大量建设、管理成本。”刘军告诉记者。
中心技术部研究员崔卫华则提到了未来的另一个方向———自主可控。目前,中心建立了一套拥有全部知识产权、规模超过1000万行的软件系统,实现了从火箭起飞、星箭分离、卫星入轨直到寿终离轨的全过程软件自主可控。“中心能同时支持4次实时发射任务,也就是说,如果我国酒泉、太原、西昌、文昌4个发射场同时发射火箭,中心也一样能够满足各方面测控需求。”他说。
“但是创建软件的平台还是国外的操作系统,一系列网络安全事件爆发后,我们也在软、硬件的安全性上做了工作,好消息是,无论硬件软件、国产化都有了方向,尽管还不甚完备,但核心的安全还是能保证。”崔卫华坚定地说,自主可控是必由之路,“把登山的保险绳紧紧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