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华
核心观点
教材建设事关重大,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教材内容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发挥育人功能、彰显价值引领、服务发展战略。教材建设要以全面提高质量为目标,以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为重点,推动大中小教材整体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学段衔接的教材体系
国家教材委员会于7月4日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第一次明确了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健全全国教材制度,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教育战线的一件大事。教材建设事关重大,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教材内容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发挥育人功能、彰显价值引领、服务发展战略。
充分认识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在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教材;实施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加强了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教材建设;构建了课程教材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教学经验丰富、熟悉教材建设规律的教材编审队伍。这些是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的重要基础。与全国一样,上海的教材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基础教育及教材更是被国内外所认可,赢得高度评价。比如,英国部分小学将从今年秋季开始陆续使用上海一至六年级数学课本,上海100位教师也将应邀去英国学校示范教学。这是一种令人鼓舞的“走出去”。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教材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
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增强教材的思想性,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增强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更好地反映时代新要求、社会新期盼,提高各级各类教材编写的质量以及如何加强教材编写的统筹协调等。这些都需要深入探索和解决。
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
下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强教材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加强教材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程;加强教材建设是引领创新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也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紧贴时代要求,精准定位常抓共管
教材建设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全面提高质量为目标,以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为重点,推动大中小教材整体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学段衔接的教材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方面:抓好顶层设计,健全中国特色教材体系;抓好教材质量,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抓好教材研究,大力提高教材建设科学化水平等。
国家教材委员会在教材建设中具有管总、把关、协调等职能,从立德树人出发,严谨求实、精编细选,使教材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国家教材委一定能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全面指导和统筹教材建设,严格把好课程教材建设质量,推动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要加快组建各学科专家委员会,制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健全大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推进统编教材全覆盖。
要把教材建设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深耕课堂;对教材进行使用效果评估,要根据实际效果进行动态调整、完善。
重视教材工作,也要从基础做起,要充分重视基础教育教材在整个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克服轻视基础教育的错误认识,克服那种认为基础教育是不起眼、不重要的“小儿科”的偏见。
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绘就了上海未来发展的蓝图。上海要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敢为创新发展先行者,深入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新的时代环境、条件和要求,上海要直面挑战,创造新的辉煌,必须推动人才培养上升到新的水平。实施教材建设,对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育至关重要。我们要不辱使命、砥砺前行,把这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抓实抓好,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出上海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