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鑫鑫
烈日当空,赤峰市巴林右旗麻斯他拉草原上,12岁的宝音图身着黑色紧身背心,下穿白色摔跤裤,脚蹬蒙古靴,一身搏克装显得特精神。别看他个子不高,身体却十分敦实。他一边踮起脚来看记者手机里装了什么程序,一边不停地用手背将头顶的汗水拭去。
搏克: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
今天上午,“中华一家亲·巴林草原情”———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那达慕暨赤峰市第二届那达慕大会在麻斯他拉草原举行。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草原牧民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主要竞技项目包括搏克、射箭、赛马以及喜塔尔(即蒙古象棋)等。
“搏克”,蒙古语,意为“攻不破、摔不烂、持久永恒”,现指摔跤,与赛马、射箭并称为蒙古族男儿三艺。相传,搏克有近2000年的历史,西汉初开始盛行,元代广泛传播,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值得一提的是,13世纪,蒙古族兴起、元朝建立,搏克运动日益用于政治、军事、文化、娱乐等方面,尤其注重军事体育性质,以锻炼将士的体力、耐力和身法技巧。
皮肤黝黑、带着墨镜的海山是本届那达慕大会搏克的副裁判长,他刚刚领着小搏克手方队走过那达慕大会主席台。据他介绍,宝音图来自大板镇蒙古族小学,体重74斤,不久前拿了巴林右旗75斤以下搏克冠军。“厉害着呢!”海山说。
宝音图从10岁开始练习搏克,除了正常的读书上课,每天比其他同学多出一个小时的训练时间。问他是否辛苦,小家伙一开始摇了摇头,后来又点了点头。他说:“我喜欢搏克,所以不觉得苦。不过,有时候训练,又会累。”
获胜越多,项圈彩条越多
同样参加过全旗75斤以下搏克的阿木吉拉塔,也是12岁,却比宝音图高出半个头。两个小朋友站在一起,一胖一瘦、一高一矮十分明显。
海山说,孩子们参加比赛会有体重的限制,年龄太小也不能参加。“今天在方队里的64个孩子,只有32人参加比赛。”成年搏克手则没有身份地位限制,也没有体重限制,每次比赛时限30分钟。两人对决,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负。胜者脖颈上套着五色彩绸制成的项圈,这是搏克手获胜次数多少的标志,获胜次数越多,项圈上五色彩绸条也越多。
搏克提倡人人平等、重在参与的精神;在交流和竞争中,达到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的目的。比赛过程中,一方一旦倒地,另一方就会及时扶起对手,并互相勉励;竞争双方绝少出现因胜负而闹不愉快的场面。如有搏克手在胜负已分的情况下,还“二次出手”,就会为大家不齿。
据悉,本届那达慕不仅邀请到我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浙江、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等地的200多位各民族嘉宾,还有包括1024个搏克手在内的2200多名选手参与竞技,共襄盛会。大会为期3天,活动期间还将举办海峡两岸民族特色产品展、民族歌舞演出、首届巴林右旗全民健身运动会颁奖仪式、巴林记忆图片展等。
采访结束时,腼腆的阿木吉拉塔悄悄告诉记者,上次比赛他得了150元奖金,“还没花呢,等我攒多了将来用”。
(本报赤峰7月2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