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23日 星期日
3
综合

科普文章与核心科研论文一样纳入绩效考核

“中山经验”让医学科普“接地气”


    本报讯 (记者陈青)“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普已成为医疗工作的一部分。而且科普文章与核心科研论文一样,已经纳入医院绩效考核。每年医院投入近200万元奖励医学科普。”这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秦净在昨天举行的“中国医学科普高峰论坛”上透露的消息。

    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大众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意识,是公立医院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山医院推动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建立健康导向型疾病预防模式。经过多年努力,培育了深厚的科普文化土壤,医务人员自发进行多种形式的科普,形成了公立医院科普工作的“中山经验”,在昨天的论坛上引起全国医学科普工作者的关注。

    据上海市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朱凌云教授介绍,目前,我国疾病谱已发生改变,由原来的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感染性疾病转变。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比为87%。我国慢性病防控面临不小挑战。在防控疾病的过程中,医学科普发挥重要作用。

    “医学科普工作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接地气’。”秦净说,医务人员做科普,常常难以跳脱医学专业思维和诊疗护理流程,习惯运用大量专业术语,像在医学院授课那样专业。“医生讲得累,受众一知半解,苦不堪言。长此以往,不仅科普工作无法取得预期成效,还会让医患双方都产生挫败感。”

    早在1991年夏,时任中山医院院长杨秉辉教授就在该院设立“纳凉晚会”,向周边社区的居民开放,进行医学科普。中山医院除了借助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平台,还率先开设健康教育讲座,成立健康教育俱乐部,建立健康教育画廊、宣传栏。近年来,随着网络发展,中山医院还利用网络系统播放医学科普音像,创立健康教育网页,下社区、进学校开展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等。

    近年来,中山医院逐年增加对医生科普工作的奖励,在过去几年,每年投入超过百万元人民币奖励医生的科普工作。科普形式从漫画、小说到动画、微电影,科普达人涵盖医生、护士、医技、行政等医院各个岗位。为响应“互联网+科普”趋势,医院还形成了MDT学组、学科、亚专科、治疗小组、个人等新媒体传播互动平台。

    “我们希望将科普做得‘有趣’,不仅让受众觉得实用有趣、喜闻乐见,作为科普知识传播者,医务人员也应在这类工作中获取乐趣和职业成就感。”秦净非常强调“自发性”的重要性。不是被“逼”完成任务,而是积极主动去钻研如何更好地策划和呈现。针对常见病、多发病,中山医院的医生专门为患者量身定制了50-60种“健康处方”。

    此次“中国医学科普高峰论坛”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办。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