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穿着白大褂,弹着尤克里里,你不懂的医学知识,我唱给你听,这群医生真的“不太冷”。昨天,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主办的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举行总决赛,这项被誉为“上海医学界科普春晚”的比赛走到第四年,已吸引上百名青年医务人员参加。他们用生动的语言、逗趣的表现形式告诉大家晦涩的医学知识、被误解的医学常识。
原来医生这么会科普
腰突症术后到底是要动,还是要静?中山医院一部逗趣的情景剧 《腰突症的“动静”》,终于解释了大众的疑问:腰突症术后静卧无助于恢复,也正是种种误解造成腰突症术后恢复慢、影响了手术治疗效果。
医学科普,已不仅是“一个医生台上讲、一群观众台下听”。
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一大“杀手”。市一医院医务人员表演的多媒体荒诞剧《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融入脱口秀、群体说唱、微型先锋话剧等多元艺术方式,告诉大家急性心梗自救与预防的“六口诀”。
市儿童医院的《看我七十二“便”》以相声形式说“粪菌移植”这一治疗新技术,也鼓励大家向医院粪菌库捐献健康大便,以帮助更多患儿。瑞金医院药剂科团队让包拯患上高血压,“戏说”降压秘籍,传播高血压用药常识。仁济医院让李白穿越到现代,应付小儿发烧这些事,传递儿童高热的正确应对方式。
在笑声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也能引发关注。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带来情景剧《大话癫痫》,希望告诉大家:癫痫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解的目光。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急与疾》,将四种常见急症通过搞笑的歌舞剧表现出来,呼吁大家合理使用急诊资源,让急诊室能真正为急重症患者所用。
这都是昨天进入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总决赛的作品。作为上海市医学会百年华诞系列活动之一,这场被称为“上海医学界科普春晚”的赛事,前后吸引了上海48家医疗机构推荐的106部科普作品,短短三个月的比赛过程中,已在上海刮起一股创新医学科普的“旋风”。
国内医学科普走到新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与往届不同,今年的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还特邀国内多家知名医院的“科普达人”前来传经送宝,包括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等科普队伍。他们新颖的形式、时髦的编排、紧凑的节奏,给上海医学科普界带来了一股新鲜气息,获得上海医学科普学界的高度肯定。
记者注意到,这些年国内医学科普确实涌现出很多新的形式,其中不乏“网红”人物、现象级组合。典型的比如“青光眼乐队”。“医生做科普,唱歌给你听”,这曾是外界对“青光眼乐队”的一句精辟总结。这支高学历乐队的9名成员,全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如今有的是麻醉医生,有的是肿瘤科医生、心内科医生,所以,人们又称他们是“穿白大褂演出的乐队”。
医生做科普其实并非新鲜事。不过,不同以往的是,这些年,科普不再停留在讲座、书本,一批医生开始在工作之余写微博、公众号,画漫画、做视频等,以更多元的形式为大众“说医学”。
让科普成为医生的一种流行
严格来说,医学科普并非医生的硬性工作要求,并且,要医生做科普也并不容易,他们所接受的医学学术训练要求严谨,慢慢地,医生“说的话”也被诟病为晦涩、难懂。
好在,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并没有这种“医生职业病”。记者从主办方获悉,近年来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医学科普工作者由此脱颖而出,在中华医学会举办的第一、二届全国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中荣获冠军。上海市医学会还为此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科普大赛的优秀组织奖。
在上海,科普逐渐成为医生的一种流行。以本次大赛摘得桂冠的作品中山医院《腰突症的“动静”》为例,它来自中山医院语言艺术剧社,在那里多个学科的医生利用业余时间琢磨科普。又比如,原创歌曲《无烟上海》来自科普医学平台“达医晓护”,它汇聚了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医疗健康专委会的临床一线医生,是一支纯公益科普团队。
“科普不应该只面向老年人,也要面向年轻人。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面向所有人群,帮助老百姓自己掌握健康的钥匙。”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副书记郑锦说,医学科普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在“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医疗行业在开展科普宣传主动性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探索全新的科普宣传方式,改善大众对于科普知识的获得感,最终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已成为医务工作领域的新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