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溶溶
老北京上京戏戏馆说是去听戏而不说看戏。我如今是京戏迷,觉得说听戏一点不错。京戏只有那么些折子戏,背也背出来了,没什么可多看的,可是唱段却百听不厌。举例来说,《空城计》 总是诸葛亮坐在城楼,有什么可多看的,可是那两大段唱,听了几百遍还是要听。杨宝森有杨宝森的味道,谭富英有谭富英的味道,如今又有谭元寿的味道,于魁智的味道,听了又听,不会不想听。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些京戏却不是听的而是看的,例如 《三岔口》。解放初期,京戏出国总演 《三岔口》,这一点不错。这出戏真把京戏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在明亮的灯光中,两个人开打,却要观众想象是在黑暗中相打,两个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却像互不相见,直到碰了对方一下才知道对方在旁边,马上厮打起来,真是妙极了。解放前李少春和叶盛章演这戏我看过起码十几遍,他们配合得绝妙。当时武丑刘利华是反面人物,一再被任棠惠打败出洋相,解放后剧本修改,刘利华成好人,叶盛章就不再演了,他不要好人被丑化。不过两个好人糊里糊涂打一场也很有趣,这戏演出还是受欢迎的。
作为京戏迷,这种看的京戏很少,大都是去听唱的。我作为戏迷只能学唱,无法学武戏,自然就爱听有唱的戏了。诸葛亮坐在城楼唱半天,我一点不觉得不耐烦,我也学着唱呢。
再说有些折子戏把原来一出戏删得只留下一段有唱的,没头没脑,那更是主要听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