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祝越
如何让人们从紧张的生活中回归阅读? 近年,上海一批读书类社会组织正在做着有益的尝试。相关人士表示,全民阅读重在“全民”,需要推进到“末梢神经”;全民阅读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需要加强,交流先进经验,共享社会资源和前沿科技,促进全民阅读社会组织协作成长、共同发展;要探索全民阅读产业化之路,拓宽全民阅读社会组织经费渠道,实现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不断增强促进全民阅读事业的硬实力;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优势,不断创新推广方式,让全民阅读事业惠及大家。
《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上海市民阅读习惯有两个趋势,一是阅读碎片化的程度有所提高,“15分钟以内”比例连续三年升高;但另一方面利用较多时间读书的比例也有所上升,“1小时以上提高到20.06%”,这相反的两种趋向同时出现,与大都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状态有关。如何让人们从紧张的生活中回归阅读? 上海一批读书类社会组织正在做着有益的尝试。
“阅读马拉松”受热捧
这是一场专心与耐心的挑战,这是一场毅力与体力的挑战,不需要你气喘吁吁,不需要你挥汗如雨……今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上图杯2017阅读马拉松春季赛”在上海图书馆、浦东图书馆等12个场馆展开,共1200名选手参加了这项耗时6小时的比赛。
这是一场阅读比赛。选手在6小时内读完一本书并完成试题,系统计算出答题成绩并与阅读时间进行累加。比赛总成绩由阅读速度分和阅读质量分相加而成,代表选手的综合比赛用时,依照该用时排定名次,用时最少者获得冠军。
为何把“阅读”与“马拉松”结合在一起?“有时读书会的形式会有悖于阅读初衷。”阅读马拉松发起人姜涛表示,“大家有一种快餐式的认识,觉得听别人说说就可以快速掌握一本书的知识。但每本书从它完整的观点到作者的逻辑构架,只有完成全部的阅读,才可能真正体会。”因此,6小时阅读的赛制设定,像马拉松长跑般耗时耗力,旨在帮助大家完成对整本书的深刻理解。
2016年上海图书馆在5月和10月分别举办了“阅读马拉松”的“春季赛”和“秋季赛”,受到读者热捧。“阅读马拉松”组委会发言人沈阅介绍,“上图杯2017阅读马拉松春季赛”报名更是出现了秒杀局面。4月7日零点报名开放,上海图书馆最早报满,40个队伍,2分47秒。当日上午8点,所有市区赛点报满,很多想参赛的选手不得不转战郊区赛场,可见大家对这一活动的喜爱。
比赛当天上午10点正式开始,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读者捧起同一本书开始了他们的挑战。这次活动特别选用了尚未正式出版的 《重读经典》 作为比赛用书,该书收录了苏童、王安忆等12位名家对自己最喜欢的书籍的解读,有《红楼梦》《水浒》《悲惨世界》 等———21.1万字也适宜在6个小时以内阅读完毕。偌大的比赛场地,上百名参赛选手,每一位都非常专注,现场只剩下翻书的“沙沙”声。
中午12点,一些选手完成阅读,拿出手机扫码进入答题页面,不到十分钟的点选,便完成答题,并看到包括阅读时间、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分数等各项数据。这套系统由“阅马”组委会开发,足以保障1200名参赛选手身处不同场地仍可以“同台”较量。
不少选手的读后感质量非常高,有的选手因感触较多,写满了纸的正反两面。本次比赛书籍的出版方收集了所有选手的读后感和书评,并选择优秀的条目,放入正式出版的 《重读经典》———这也是出版社和阅读社群的一种全新互动形式。
若6小时内完成阅读,在测试环节过“奖牌线”,选手便可获得一张完赛证明和一块比赛纪念奖牌。主办方还准备了合影道具,比如“爱阅读,三生三世”“以人民的名义阅读”等。“放下手机和手头的琐事,安安静静地读几个小时的书,这种体验已经好久没有了。”读者小于说。在他看来,参加“阅读马拉松”活动就像“走进了没有纷扰的世外桃源”,尽管考验个人毅力,却也乐在其中。
姜涛告诉记者,虽然“阅读马拉松”最早在国外产生,但上海的成熟赛制是原创。
为孩子阅读,考验志愿者的互动交流能力
上海市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开班一周,闵行区吴泾镇暑托班开设了一门名为“朗读者”的拓展课程,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老师为孩子朗读儿童读物的优美章节,用他们特有的朗读和讲解方式,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设计课程的“朴质公益”是注册在吴泾镇的社会组织。
缺少相关经历和经验的社区到哪里去寻找专业人员、课程等资源?在闵行区吴泾镇,项目被委托给了社会组织———包括负责项目统筹、课程设计、志愿者支持的机构在内,共有七八家社会组织参与其间。退到幕后的镇政府和辖区居委会对社会组织很放心:“他们够专业,人手也多。”
成立3年的“朴质公益”关注困境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开发过不少反响良好的公益项目,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创立的“小橘灯”朗读服务,曾把阅读课程送进上海多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这家机构只有3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课程设计和志愿者培训。真正走进课堂的是他们招募来的志愿者———来自紫竹园区的埃克森美孚化工、上海至纯科技等企业的几十位白领。
晟碟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团支部也加入到了这一活动之中。团支部书记周群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加入,是因为企业的公益文化对教育尤为关注。“那些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平时没有大人照看,也缺少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绘本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也可以增添他们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企业的青年接触到这类爱心公益活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紫竹园区内第一批入驻的企业———至纯科技公司的董事长蒋渊,也参与了“小橘灯”朗读服务,“起初讲故事时,孩子们满教室跑。然而,最后看到有男孩听着故事,画出了一幅幅连环画,心里立即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觉得动力一下子被激发。”
截至目前,“小橘灯”朗读服务已经举办了4年,累计有9家企业赴紫竹周边的4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20个班级开展服务,近千名孩子受益。
“朴质公益”执行部长倪捷介绍,公益项目的特性使得他们偏爱高素质、有活力的志愿者,比如企业员工和大学生,“就绘本阅读课程来说,白领更理想———走上讲台,很考验志愿者的互动交流和场面控制能力。”
推广全民阅读,社会组织在努力
自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等11个部委联合发出 《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以来,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全民阅读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已经于去年末出台,要求各地建立“全民阅读促进协会”,《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也呼之欲出。
在上海,通过团市委青年家园的扶持,上海即创戏剧文化、哈皮木偶戏剧社、上海绘本学堂、致君诵读汇等一批读书类社会组织正在逐步走进社区,结合戏剧表演、传统朗诵、儿童绘本等方式,让更多市民享受阅读。
7月5日,“全国全民阅读社会组织座谈会”在上海召开,落实 《全民阅读“十三五”发展规划》,来自全国10个省市21个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的社会组织共聚一堂,交流经验,探讨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优势,创新推广方式。
社会组织负责人普遍表示,全民阅读重在“全民”,需要推进到“末梢神经”;全民阅读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需要加强,交流先进经验,共享社会资源和前沿科技,促进全民阅读社会组织协作成长、共同发展;要探索全民阅读产业化之路,拓宽全民阅读社会组织经费渠道,实现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不断增强促进全民阅读事业的硬实力。
据了解,今后每年将召开两次“全民阅读社会组织合作大会”,推动形成全国全民阅读社会组织合作机制,凝聚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全民阅读社会组织、全民阅读研究机构,建立常态活动机制,为建设“书香中国”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