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鑫鑫
7月的巴林草原,一碧千里,翠色欲流。17日上午,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暨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开幕。
75支队伍年演出7100多场
40℃的红色高温预警,也阻挡不了农牧民们对乌兰牧骑的艺术热情。在麻斯他拉草原上,带着太阳伞、遮阳帽的农牧民们里三层外三层将表演场地围起来,一阵接一阵的欢呼声、喝彩声响彻云霄。开幕式上,《草原牧歌》、好来宝、马头琴齐奏 《黑骏马》 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嫩芽”或“红色轻骑”,是活跃在内蒙古基层的红色文艺工作队伍。1957年,乌兰牧骑诞生在内蒙古大草原。自建队伊始,乌兰牧骑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扎根草原、贴近群众、深入基层,生动践行着党的文艺方针和民族政策,面向牧区群众开展演出、宣传、辅导、服务活动,为推动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和谐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赞扬,被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六十一甲子,乌兰牧骑发展至今,已成为享誉当代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品牌。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共有乌兰牧骑75支,其中包括71支旗县乌兰牧骑、3支盟市乌兰牧骑、1支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各族演职员近3000人。75支乌兰牧骑,每年深入基层活动达到4个月以上,总计演出7100多场,各族观众达到数百万人次,成为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6天惠民演出60余场
乌兰牧骑艺术节自1992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6届,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节庆品牌之一,为推动乌兰牧骑建设、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承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作为本届乌兰牧骑艺术节承办地的巴林右旗,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孕育出红山文化的传奇。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辽代的故土、契丹族的发祥地,还是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好来宝之乡、中国巴林石之都。巴林山川秀美,民族风情浓郁,巴林歌舞、巴林服饰、巴林婚俗等民俗文化神秘而迷人。
据悉,本届艺术节以“草原文艺轻骑兵、北疆亮丽风景线”为主题,将充分展现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艺术创作的新成果,展示新时期乌兰牧骑服务人民、服务基层、团结奋进的时代风采。
艺术节将于22日闭幕,届时有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17支乌兰牧骑的600余名队员参加展演,近100名队员参加“一专多能”比赛。艺术节期间,各支乌兰牧骑还将深入乡镇苏木、文化广场等文化惠民场所演出,预计演出场次60余场。
本届艺术节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赤峰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赤峰市文广新局、巴林右旗旗委政府承办。
(本报赤峰7月17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