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
“元科普”这个概念的提出,相当有意义。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跨学科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科的交叉口,往往就是创新的源头。可是,学科越分越细,谁来为学科的鸿沟架设桥梁? 解铃还须系铃人,由做出发现的科学家本人来做是最合适的,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其中的曲折、关键和甘苦。这种第一手的科普作品可以让人最迅速、也是最准确地掌握该项发现的核心内容,令外行人一目了然,从而拓展跨界能力。这样的科普,对于创新的意义是相当大的。
一般来说,正在一线从事科研的科学家很少可以分出精力来进行科普创作,往往是过了些年之后,再仔仔细细地回顾这段科研经历,讲述很多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故事,这种原汁原味的记录绝对是一种很珍贵的财富。中国现在的科研队伍已经相当壮大,也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科学家把工作做到了世界前沿。我认为,在若干年后,他们应该将这些经历都写下来,可以自己写,或者与科普表达能力强的人合作,将汉语的科普水平提升上去。
元科普的好处还在于防伪。中国目前的科普创作氛围还比较浮躁,产生了很多拼凑摘抄、令人不忍卒读的科普次品。甚至很多文章在科学性上就有硬伤,甚至反复转抄、以讹传讹。一旦元科普盛行,就可以堵塞科普界伪劣产品的销路,改良科普文坛的环境。
(作者系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