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
7
文汇教育

善良与坚守,是从医者的担当


    ■郑加麟

    前一阵,我与来自美国的一对校长夫妇一起回忆往事。有些故事听了很多遍,还是觉得获益良多。校长太太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她告诉我,多年之前,他们刚到美国的一个城市,那时他先生刚当上当地一家医院的儿科主任。有一天,她先生便对同行的外科主任说:整个科室有30多个医生,都是极聪明的人。但最终能胜出的,始终是那些对待别人都很友善的好人 (Nice people)。这么多年来,这个道理一直被证明是正确的。

    在我看来,每一个能考上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都毋庸置疑,具有高水平和高智商。但我想问的是:在抗挫能力、在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方面,你们是否如学习成绩一般优秀?

    其实,当前的社会,医患矛盾激化的案例并没有世人想象的那么多发和严重。而一些医患矛盾的产生,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我们不可控的,但有些内因,却是医生能主动选择的,所以我们可以先从改变自己做起。我们必须时刻清楚,医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医学,必须是充满温度的。医者,不仅拥有高超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那一份胸怀天下的仁心仁德。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即将毕业的你,是选择被社会安排还是实现自己的热爱? 是选择安逸的生活,还是选择奉献和付出的人生? 是选择放弃,还是义无反顾地前行? 这医路走得辛苦,但是相信每位医学生都会发自内心觉得“值得”。

    前几天,我和一位博士生在一起交流。她看到了近期的两则新闻。一个是麻醉医生过劳猝死,一个是超声科主任被砍。这位同学刚结束一天繁重的实验,下雨天坐在摇摆的公交车上,孤独又沮丧,她问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是什么。我告诉她,人生多见不平,而我们要有自己的坚持和气魄,善良和坚守是我们的根本。

    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段自己的经历。记得1982年那年秋天,也就是1977年高考恢复后的第五年,一根扁担两个箱子,我父亲把我送进了大学,从此开始了医学院五年的艰苦学习。我经历了解剖、组胚等基础课和超量课时的内外妇儿临床课的学习,以及不分日夜的临床轮转。甚至在寒暑假,我都放弃回家的机会,进行繁重的临床实习再准备研究生复习考试,有幸通过,成为208名大学同学中仅有的8名硕士研究生。

    硕士毕业后,我接着开始了博士阶段的学习。1992年,在导师金正均的全力支持下,我从上海自费去美国,并在导师的鼓励、帮助下留在美国,成为一名访问学者,从那时候开始了在美国20多年的求学与工作生涯。在美国多年,我一直没有离开我硕士博士学习的神经药理学与神经科学专业,我每天工作至少12小时,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学同行、老师乃至学生之长,补自己之短。

    2016年,我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抉择:辞掉美国学校的行政职务,回归祖国,开创新舞台,全职加入同济大学担任医学院院长。回国这个决定,在很多人看来都觉得难以理解,然而在我的心里,始终饱含着一份对祖国特殊的情感。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希望大家都坚守自己的梦想,在自己的人生和历史洪流中积极作为!(作者为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