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鹏 见习记者 朱颖婕
2017年上海中考顺利落幕,不论是中考语文作文的哲理倾向,还是重点考查学科素养的命题特点,均与今年的“新高考”有异曲同工之妙。沪上大部分初中校长已密切关注起人才培养方向的变革。记者发现,当“新高考”改变着高中人才培养方式的同时,一些初中未雨绸缪,通过调整教学方案、初备小学科师资等,探索适合初高中衔接的初中人才培养方式———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兴趣,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从初中开始,学会选择
明确兴趣所在,并学会选择的能力,是“新高考”传递出的一大明确信号。不同于过去的“3+1”时代,在“3+3”新高考方案下,学生进入高中后,很快就要进行“小三门”的选择,这势必要求大家在初中阶段关注个人兴趣的发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找到人生定位,将成为初中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奉贤区青溪中学校长薛晨红介绍,学校尤其重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天赋,帮助他们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从去年开始,学校针对刚入学的六年级学生设立了班级导师制。每个班级的导师“标配”为三人,他们来自各个学科,在初中四年间,每人负责对十名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和生涯规划。与此同时,学校还以一月两次的频率为初三学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引导他们认识自我,找到感兴趣的学科领域。
浦东新区语文教研员夏智则提到,过去,初中学段的教学对知识点落实较好,对学生能力点落实相对模糊。未来,初中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关心社会,学会选择。
未雨绸缪,储备师资
“3+3”新高考给高中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少变化,尤为明显的是,除语数外之外的六门“小学科”变化较大。这引起黄浦区卢湾中学校长何莉思考———要始终关注所有学科的基础教学。
何莉提到,对学生来说,初中是“打好基础、厚积薄发”的重要阶段。她坦言,过去初中更关注语文、数学、英语,“3+3”新高考方案强化了其他“小学科”的重要性。她介绍,学校为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好相应教师储备。
薛晨红表示,青溪中学是一所开办四年的新学校,根据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正积极储备地理、历史等“小学科”的师资,学校还尤其重视“小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排课方面,学校实行巡课制度,绝不允许主科占用“小学科”课时。而且,每学期有一次针对全校教师的满意度测评,其中“小学科”教师是重点关注对象。
未来学生将赢在综合素养高
根据教育部去年9月公布的 《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考改革试点将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中考录取模式。如何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养”,也是初中校长热议的话题。
浦东新区实验学校东校校长王玮航明显感到,近年来,高中自主招生已释放讯号———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更容易受到高中的青睐。他举例说,自招的题目设计并不局限于课本或竞赛题,而是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徐汇区梅园中学校长毛颖则决定,在学校开设英语口语和听力课程,并加入听说测试。她认为,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应更重视表达能力等外语能力培养,这也顺应了高中对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同时,学校还优化课程架构,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初中课程中加入科学课等综合素养类内容。据了解,从今年九月起,原本开设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将以拓展课 《生活中的化学》 的形式“前移”到八年级,通过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