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6月30日 星期五
11
文汇教育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薄弱环节

“一颗种子”给感性体验留下空间


    王希明

    今年的上海市中考作文题延续了一直的风格:审题难度低,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对“种子”要有所界定,“这样”则提示需要有情境的描述。

    一个作文题目的成功与否,要看能多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累。积累有多种层面:一是知识积累,二是思想积累,三是情感积累。这些积累通过写作技巧呈现出来,使阅卷老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做出公正的评判。这应该就是作文在考试中的角色定位。

    知识的积累包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通过经验描述的形式展现在作文中。经验描述包括直接经验,如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包括间接经验,如阅读所得,乃至想象等虚拟经验。高中作文中经常会引用名言名句,以名著和社会现象等作为材料,这些就可以看作是知识积累。所以,作文是可以反映学生的生活面和阅读面的。比如上海市2016年高考的作文是社会现象类,对于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有何认识,作文的高下是对这一现象认知程度深浅的呈现。

    思想的积累在作文中通过观点的形式呈现出来,其深度和逻辑性依赖于思维的品质。就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目来看,有哲理化的倾向。2010年至2014年的题目,重在日常生活情境的描述和情感的经历,关键词是记忆、提醒、美滋滋、心里话、乐趣。2015年的“努力尝试”是一种人生态度,2016年的“没想到”和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哲理类的。这意味着对思维品质的要求提高了,也就是说,描述后面要有分析和判断,要能呈现价值观、人生观,即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理性思考。

    这一点,高考的要求更高,2017年的作文题重回哲理类,“对生活的预测”隐含了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预测”的本质是什么,预测是否有必要,接受预测与不接受预测的态度有何区别,各自的合理性又何在等。从深层意义上讲,古人用龟甲、星象预测,近人用科学预测、用大数据预测;人总是在对未来的自我预测中模铸自我,如果如存在主义哲学所言选择是自由的,那每一个行动的背后都有意无意地存在基于理性的预测。

    情感的积累向来是中考考察的重点。所有温暖的正向的情感,比如说爱国之情、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正能量都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财富。上海市中考考过的2001年“有家真好”(归属感)、2002年“为自己竖起大拇指”(自信)、2012年“心里美滋滋的”(愉悦感)、2014年“这里也有乐趣”(趣味感),都属于情感类的。这些情感与学生的个人经历融合,是他们成长的象征。2017年的中考作文题显然也是生活经历相关的。“我埋下一颗种子”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对外来会有何等的意义,都需要在所经历的生活中去寻求。

    我非常赞赏中考作文题能使学生展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理由有二点:

    一是当前对理性的崇拜情绪过于浓烈,往往导致情感体验趋于苍白,我希望看到孩子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能动情。而情感教育恰恰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很难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感动。考试作文可以起到导向作用。

    二是语文学段内容的划分向来非常不清晰,但高中的作文一直以理性论证为主。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文体的限制,但高考作文一般会写成议论文,这是大家公认的,也是合理的。随着年龄增长,思辨应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训练内容。原先对个体生活的关注,也应该进一步扩展到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领域。高中时期是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但关心,还要能说出个子午卯酉,能从文化角度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发掘其可能有的价值,批判其脱离人文精神的倾向。这样一来,在作文训练方面,就心照不宣地形成了学段的划分。高中以议论为主,初中及以下以记叙描述为主。

    上海市中考题目近两年形成的哲理倾向,有其意义。没有只体验生活、不思考生活的道理,情和理本来就是交织的。何况这种题目也有助于初高中的衔接。但我还是觉得中考的作文应该引导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多给感性的体验留一些空间。2017年的这个题目我觉得完美结合了这两点。“一颗种子”的特点就是能够长成美丽的花或参天的树。这个题目连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既可以呈现生活的经验,又蕴含着对成长这一人生哲理的体悟,可以说是情理兼备的好题目。

    总之,高考的作文指向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中考的指向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知识、思想、情感的积累都可以从观察生活和读书中得来。只要热爱生活,多读书,睁开眼睛向内看自己,向外看世界,再辅以一定的写作技巧训练,自然可以无往而不利。

    (作者为复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