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朱颖婕
以毕业为名的夏天,总是一段有笑有泪的日子。相比大学毕业典礼的庄严隆重,高三学生的毕业季,曾经是完成高考、卸下重负的狂欢,曾经是“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茫然不知,甚至曾经被忽视、一带而过。而如今,上海的高中越来越重视用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毕业典礼,启迪高三学子与往昔时光挥手告别,带着感恩和责任,在人生路上再次启航。
这是唤醒感恩的时刻。全体毕业生着正装出席,在场的每位家长收到了一支玫瑰花,所有任课教师的名字被一一提及———这些精心策划的环节和流程显然有着深意。每一名毕业生必然有一份专属于自己的高中记忆,仪式可以引发共鸣,可以唤醒大家内心深处对母校、老师、父母、同窗的共同情感,比如感恩、不舍。
这是记取收获的机会。最后一次穿上校服、唱起校歌,聆听师长的教诲,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其背后的仪式感给了每个人一次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机会。三年高中,除了积累知识,更是少年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可能获得了一辈子的挚友,树立了一生的奋斗目标。很多中学生自导自演,拍摄了毕业MV,一帧帧成长中的温馨画面,让他们在挥泪分别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力量。
这是激励未来的提醒。高三毕业生离校之际,成人世界的大门也悄悄向他们敞开了。毕业典礼既是“高中最后一课”,也是“成人第一课”。18岁这个年纪,意味着大家将就此迈向另一个人生阶段———从孩子到成人。这时,一份庄重的仪式感可以赋予他们告别天真、重新出发的勇气,同时鞭策他们思考未来的人生。
读过《小王子》的人或许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仪式”的探讨———小王子问狐狸:“仪式是什么?”狐狸回答:“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
在很多中学校长看来,举办毕业典礼的日子可以算是“高中时代的最后一天”。为了好好铭记“这一天”的美好,也为了区别“这一天”和过去“每一天”的不同,需要利用一些特别的仪式形成仪式感,让毕业生体会超脱日常的感受,丰富高中生活的意义。
为什么人们如此在乎18岁这个年龄? 人的一生中有些年龄是至关重要的,而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潜能和发展方向亦是不同的。年满18周岁即是成人的标准,从此大家必须独立地为自己的行为和人生负责,更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建立值得自己追求一生的信念。正如一位校长所言:这种充满理性的成长教育,需要一种特别的“情感体验场”,唤醒他们的敬畏之心,借助一个特定的情境和场合,这些信念被注入年轻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