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朱颖婕
凤凰花开的季节,又一批上海高中应届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继续追梦,各校的毕业典礼也如期而至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毕业典礼不再是领一张毕业证书、拍一张集体照的简单场合,它被满含离愁别绪的师生,赋予了更多温情,与此同时,不少学校将其作为一个关键的契机、一场郑重的仪式,勉励毕业生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
这一刻,让人感受互诉衷肠的温情
在民立中学,近300名毕业生褪去青涩、穿上正装,出席了自己的毕业典礼。由于学校是一所完全中学,因此这也是一场难得一见的初高中毕业生同台的典礼。从一曲筝笛合奏的《惜别》,到全场齐唱的《告白民立》,台下的毕业生虽有年级之分,却怀揣着同一份浓浓母校情。
典礼过半,副校长姚伟国上台,一一念出初高中毕业班所有任课老师的名字,“哪怕只教过一节课”。随着老师们的照片在大屏幕滚动,礼堂响起阵阵热烈掌声。之后,学生代表向每位老师送上大家亲手制作的感恩卡,道尽师生情谊。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不能到场的学生、家长同步观看典礼,学校特别开通了网络直播渠道。一名已经出国留学的男生在大洋彼岸分享着这份喜悦,他给高二班主任发来微信:“我很想念老师和同学们,祝大家毕业快乐!”
同样温情的场面,还出现在大同中学、南洋模范中学此前举办的毕业典礼上。
“大同105载,岁月是沉淀的精彩,梦想不息你我同在,全力奔跑冲向未来。我们想创造明天,看日出迎接新一天,钟影明训铭记不变,长风迎曦勇往直前……”这首由大同学子作词改编的歌曲《飞翔》,巧妙穿插了校园十大景观的人文内涵。亲切的歌词、悠扬的旋律,勾起了所有毕业生的校园回忆。典礼后半段,学校还特别设置“添砖环节”:毕业生们以班级为单位,为学校添一块砖,寓意“自己的心始终与大同一起跳动”。
而在毕业季举办一场告别音乐会,是南模中学每年的惯例。今年,在著名指挥家曹鹏的执棒下,学生交响乐团演奏一曲海顿的《告别交响乐第四乐章》,将典礼气氛推向高潮。从大量弦乐器呼啸而过,到法国号如泣如诉,再到双簧管、低音提琴等乐器一一退场,最后只剩两把小提琴婉转低吟———离别的意义在这一刻更清晰了。
这一课,让人思考自己应担的责任
通常来说,毕业典礼接近尾声时,校长会上台寄语,这一保留节目被视为高中时代的“最后一课”。有趣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教授、企业高管等校外人士,成了这节课的执鞭人,为毕业生送上不同的建议和祝福。
记者了解到,闵行中学的毕业生将在毕业典礼上聆听一场由2011届校友带来的主题演讲“诚赢天下,信筑未来”。副校长林唯说,在高三毕业生离校之际,学校想“教他们一些能够受用一生的知识”,并将学校倡导的价值观融入他们的人生底色,其中“诚信”是学校最希望他们坚守和铭记的品质。
复旦附中的毕业典礼有一大传统———读信。典礼当天,家长们亲手拆开孩子们在高三时写给他们的亲笔信;与此同时,每名毕业生也收到了一封来自“三年前的自己”的信。这些带有时光印记的文字真挚而朴实,美好的情愫跃然纸上。在这特别的仪式中,这些年轻的学子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在曹杨二中的毕业典礼上,家长代表发言后,十几名毕业生代表上台,从校长王洋手中接过宪法、成人证和成人帽。之后,全体毕业生起立,许下成人誓言。
在王洋看来,年满18岁意味着社会身份的变化———从学生到最年轻的中国公民,这也意味着大家不能再囿于“得个好分数、上个好大学”这样的稚嫩理想,而应该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存在成为美好社会的根基。王洋告诫诸位毕业生,毕业典礼的气氛总是喜庆欢乐的,这时更不能“得意忘形”,大家需要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王洋说:“人生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毕业典礼的仪式感,是为了让毕业生体会人的成长和价值,进而思考如何成为人,如何理解家庭、社会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