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6月29日 星期四
8
环球

“缺德事”困扰登山活动


    本报记者王卓一

    随着商业化登山服务的日渐繁荣,近年来攀登珠峰的人数也呈显著上升趋势。在纯净的世界之颠,也逐渐出现了人性争议问题。比如近年以来,不少登山者们的氧气瓶在高海拔地区被盗,很可能危及生命。又比如,今年5月两名男子在珠峰海拔8600米处倒下,逾150人路过却无人救助。这些“缺德事”一时间成为热议的话题。

    好在今年还没人因氧气瓶被盗而遇难

    在人类攀登珠峰的历史上,能够无氧登上珠峰的高手少之又少,通常氧气瓶是攀登珠峰的必备物资。一般而言,登山者到了海拔7162米的南坡3号营地以上,就必须使用氧气瓶。在天气状况允许的前提下,登山者必须不断上下攀爬,以在最终登顶前适应环境。其间,氧气消耗量可想而知。但氧气瓶被偷事件恰恰发生在这段路上。

    刚从珠峰回来的夏尔巴人向导尼玛丹增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我不断从探险队那里听说,他们的备用氧气瓶不见了,而那可能会危及生命———特别是当他们用完了随身氧气,却还没登上峰顶的时候。”被偷的备用氧气瓶,原本是探险队准备在返程的时候用的。氧气瓶被偷的登山者只好放弃登顶计划,返回海拔5364米、补给充足的珠峰南坡大本营。

    有夏尔巴人登山健将怀疑是准备不够充足的登山队发现物资不足了,不得已才在生命受到威胁的关头取用了别人的氧气瓶。另外,尼玛丹增还表示,从高海拔地区偷取氧气瓶、再拿到南坡大本营售卖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其实,氧气瓶被偷的糟心事早在2012年就有发生了。据尼玛丹增回忆,当年在返程的时候,由于他客户的随身氧气已经用完,备用氧气瓶又被偷,尼玛丹增无奈只能把自己的氧气瓶借给客户使用,而这在空气极度稀薄的珠峰上无疑要承担极大风险,幸好他们最终返回了营地。

    对于此类严重威胁登山者生命安全的缺德事,尼泊尔政府也心知肚明,所能做的却相当有限,毕竟派警察上世界之巅执法不太可行。虽然今年没有一例登山者死亡案与氧气瓶被偷有关,但至今也没有偷氧气瓶的贼被抓。尼泊尔政府只能提议加强立法,要求每名登山者必须带有一名夏尔巴人向导,必须配备氧气瓶、食品和药品等必备物资。不过,尼泊尔文化旅游民航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这项提议还有待内阁批准。

    路遇遇险者真的应该救吗?

    今年5月21日,刚从珠峰峰顶下来的夏尔巴人桑吉和他的巴基斯坦籍客户阿卜杜尔倒在海拔8600米处的雪地上无法动弹,其间有超过150人经过两名遇险者身边,却无人救援。正当他们静待死亡之际,几家登山公司开展联合救援,两人才得以获救,并被送入加德满都的诺维克国际医院接受治疗。桑吉的生命保住了,可他的十个手指却冻得乌黑,摸上去像冰一样冷,最终可能要进行切除手术。

    参与救援的德国登山者莫里茨·韦恩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对人性的冷漠感到失望。韦恩对于攀登珠峰者有着严苛的道德要求,然而,一般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标准,在世界最高海拔处的登山活动中其实并不适用。

    在珠峰登山活动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影响登山节奏,甚至进而危及登山者的生命。在缺氧、大风、严寒、山路陡峭且有积雪的环境下贸然救援,不仅无法令遇险者脱困,还有可能让施救者本身陷于危险的境地。

    此外,即使路过的登山者有心施救,也很可能不具备救活遇险者的可行性:把氧气瓶留给遇险者便意味着自己无氧可吸;在高海拔环境下,登山者自己尚且举步艰难,更别提背遇险者下山了,况且背负另一个人意味着滑坠危险大大增加;即便能把遇险者送回营地,由于遇险者本来已陷入垂死状态,救治成功的希望也微乎其微。

    据尼泊尔《喜马拉雅时报》报道,在桑吉和阿卜杜尔接近登顶的时候,天气突然变坏,桑吉的氧气面罩和护目镜也完全冻住了。出于安全考虑,桑吉要求阿卜杜尔迅速返回,但阿卜杜尔觉得登顶已经近在眼前,执意要继续前行。桑吉当时其实也可以抛下阿卜杜尔,让他的客户单独登顶,但桑吉认为他客户的生命与他同样宝贵,所以并未独自返回营地。最终,阿卜杜尔的决定让两人一同付出了惨痛代价。

    如此看来,在这次登山活动中“缺德”的人,并不是路过的登山者,而恰恰就在遇险者内部。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