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6月27日 星期二
5
时评;国内;公告

神农架:86块界碑守护绿色资源


神农顶风景区的铸铜雕塑———神农鼎。

赵恩秋摄

    。■本报记者 付鑫鑫  通讯员 陈尧

 

    上周末,在神农架林区徐家庄林场水河一处断崖上,竖立了一块高80厘米、宽30厘米的界碑,昭示一方权属与界限。这块界碑的竖立,标志着神农架国家公园勘界立标工作全面完成。

 

    勘界立标工作启动以来,历时53天,竖立界碑86块,覆盖区域总面积1170平方公里,涉及林区外交界地包括:重庆市巫山县、宜昌市兴山县、恩施州巴东县、十堰市房县和竹山县。碑身标有界碑号、前后界指示、介绍、经纬度、海拔、国家公园标识以及二维码图案信息,所有信息印刻醒目,一目了然。

 

    作为全国首批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神农架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丰富,边界地形复杂。按山系水系、资源情况、社区发展分布和保护程度需求,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划分为四类功能分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

 

    居民成资源保护“同盟军”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年过半百的卢德炎是地道的神农架人,他说:“我们以前就靠卖木头吃饭,现在靠接待游客。”早些年在神农架大九湖镇生活,他参与过围湖造田,贩送过林区木头,种植过高山蔬菜,但收入总上不去。近年来,林区党委、政府在大九湖开发旅游,卢德炎开办了农家乐,每年可挣30多万元,生活过得越来越滋润。

 

    这事如果搁在30多年前,大家想都不敢想。那时,曾有人预言:“神农架将从地球上消失。”而30多年后,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推进会选在神农架举行,因为这里是全国唯一、世界第二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的“三冠王”。

 

    近年来,神农架一直按照“彰显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价值,建成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加快产业转型、推动绿色崛起。数据显示,2015年,神农架风景区的游客量约为840万人次;去年7月申遗成功后,游客量增长到1020万人次/年,年增长率达26%。2016年度,神农架服务业增加值增幅12.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两项指标均位居湖北省第一。

 

    面对如潮的客流,如何在蓬勃兴起的旅游产业与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神农架探索出一套建设与管理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体系、管理机制、投入渠道和促进社区发展的新模式:实施网格管护小区的精细化管理,把社区与自然遗产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社区共管的人员参与模式、特许经营的资产参与模式、文化补贴的文化参与模式,为社区发展与自然遗产地的互利共赢提供路径;发挥政策优势、科技优势,帮助社区居民脱贫致富,使社区居民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保护的“同盟军”。

 

    旅游收入反哺社区居民

 

    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文华介绍,林区政府每年拿出部分旅游收入,用于反哺社区群众和公益事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神农架每年给予社区居民补贴3000元/户,降低居民对薪材的需要,减少天然林采伐量,并建成天然气供气体系,神农架林区也因此成为华中高山地区唯一通管道天然气的区域。

 

    神农架林区还率先在湖北全省实施学前3年免费教育,与武汉名校联办高中,“托管办医”组建太和医院神农架林区医院、武汉第一医院神农架林区中医院,提升当地教育医疗水平。林区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连续5年名列全省第一。

 

    在人员参与方面,当地居民被聘用为护林员、环卫工人等生态保护人员,允许居民在规范管理下自主经营旅游商品,在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生态旅游链”中,带动当地农产品、土特产、中药材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合适的区域打造生态产业园。如今,神农架盘水生态产业园内的企业已从最初的6家增加到23家,其中投资过亿元的企业有3家。

 

    下一步,神农架将着力打造以生态酒、富锶水、百花蜜、中草药、云雾茶等为主的特色农林产业体系,构建景域融合、八面玲珑、宜居宜旅的城镇建设新格局。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